登革热(Dengue Fever)是一种由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叮咬传播,它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与寨卡病毒、黄热病病毒是“近亲”,登革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尤其在东南亚、拉丁美洲和西太平洋地区高发,每年感染数亿人,是世界卫生组织(WHO)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登革病毒不会直接人传人,它的传播必须依赖蚊子这个“中间商”,当一只健康的蚊子叮咬了感染者后,病毒会在蚊子体内繁殖,再通过下一次叮咬传给其他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喜欢在白天活动,尤其是清晨和傍晚,它们偏爱在积水中繁殖(如花盆、轮胎、废弃容器等),因此城市环境容易成为传播温床。
登革热的潜伏期通常为4-10天,感染后可能出现以下症状:
典型登革热(轻型)
重症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
注意:二次感染不同血清型登革病毒时,重症风险更高!
诊断: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支持疗法:
疫苗:
部分国家批准使用“Dengvaxia”疫苗,但仅推荐既往感染者接种,否则可能加重病情。
防蚊灭蚊:
个人防护:
穿长袖衣裤,避免蚊虫高峰时段外出
社区防控:
政府开展喷洒灭蚊、投放杀幼虫剂
早期就医:
出现高热、出血症状时立即就诊
旅行注意:
前往疫区前查询疫情,备好防蚊用品
据WHO统计,全球每年约3.9亿人感染登革热,其中50万例发展为重症,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加剧了蚊媒扩散,欧洲南部、美国南部等非传统疫区也出现本土病例,2023年,孟加拉国、泰国等地爆发大规模疫情,死亡病例激增。
登革热虽常见,但重症可致命!关键在于防蚊、早诊早治,公众需提高警惕,尤其是雨季和疫区居民,科学家正研发广谱疫苗和基因改造蚊子等新手段,但在那之前,做好基础防护仍是保命之道。
(字数:约8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