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科普读物,自20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但关于它的作者,许多人可能并不清楚——它并非由单一作者完成,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十万个为什么》的创意最初源自苏联作家伊林(Mikhail Ilyin)的同名科普作品《十万个为什么》(俄语:Сто тысяч почему),伊林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解答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影响了全球科普读物的创作。
1961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决定编写本土版《十万个为什么》,由编辑团队牵头,邀请科学家、教育家、作家共同参与,第一版共8册,涵盖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领域,内容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和教育需求。
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没有署名“作者”,而是以“编写组”名义出版,参与编写的包括:
叶永烈曾回忆,他21岁时为第一版撰写了化学分册的大部分内容,稿费仅5元/千字,但这段经历奠定了他科普写作的生涯。
随着科学发展,《十万个为什么》不断修订:
书名并非指具体问题数量,而是借用伊林作品的意象,寓意“无穷无尽的好奇心”,中文版最初仅收录数百个问题,但通过不断扩充,如今已远超“十万”。
《十万个为什么》的独特价值在于:
从集体创作到代代更新,《十万个为什么》的成功证明:科普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方式的培养,它的“作者”是无数科学家、作家和编辑,更是每一个提出“为什么”的读者。
(字数:约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