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的历史跨度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第二个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影响深远的朝代之一,它分为西汉(前202年—9年)和东汉(25年—220年)两个阶段,中间被王莽建立的新朝(9年—23年)短暂中断,若将西汉和东汉的统治时间相加,汉朝共存在405年(西汉210年 + 东汉195年),是中国历史上国祚最长的朝代之一。
西汉的建立与兴衰
汉朝的奠基者是刘邦,他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崛起,最终在垓下之战击败项羽,于前202年称帝,定都长安(今西安),史称西汉,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文帝、景帝时期)使经济恢复,汉武帝时期(前141年—前87年)则通过推恩令削弱诸侯、盐铁官营加强中央集权,并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开辟丝绸之路,使汉朝达到鼎盛。
西汉后期外戚专权(如王莽家族),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位,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东汉的复兴与终结
新朝统治仅14年便因改革失败引发绿林、赤眉起义,汉室后裔刘秀在混战中崛起,于25年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东汉初期光武帝推行“柔道治国”,恢复经济;明帝、章帝时期社会稳定,史称“明章之治”;班超经营西域,重新打通丝绸之路。
但东汉中后期,宦官与外戚争斗(如“党锢之祸”)、地方豪强割据(如董卓、袁绍),加上黄巾起义(184年)的冲击,中央权威衰落,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三国时代。
汉朝的历史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