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日本,大多数人会直接想到“日本”这个简洁的称呼,但它的正式全称却少有人知,日本的官方全称是“日本国”(日语:にほんこく/にっぽんこく,罗马音:Nihon-koku/Nippon-koku),英文为“Japan”,这个名称看似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政治意义。
“日本”一词最早可追溯至中国唐代文献,7世纪前后,日本遣唐使为区别于“倭国”(古代中国对日本的称呼),采用“日出之处”的意象,自称为“日本”,这一名称在701年《大宝律令》中正式确立,并沿用至今。“日本国”中的“国”并非指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而是古代东亚文化圈中对政权的尊称,类似“大唐”“大明”。
日语中,“日本”有两种读音:“Nihon”和“Nippon”,两者均为正确发音,但使用场景不同:
日本现行宪法(1947年颁布)第一条写明“日本国”,但未像其他国家宪法那样明确“国号”,这引发过政治讨论:部分右翼团体主张恢复“大日本帝国”称号,而主流观点认为“日本国”更符合和平宪法精神,历史上,“大日本帝国”是明治维新至二战结束期间的国号,1947年后被废止。
在国际组织中,日本通常使用“Japan”这一英文名,但部分场合会标注汉字“日本国”,例如联合国文件、护照封面等,有趣的是,日本护照内页印有“日本国旅券”字样,而英文则写“Passport of Japan”,体现双语并重的传统。
除了正式名称,日本还有许多别称:
相比“美利坚合众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等长名称,“日本国”简短易记,导致其全称存在感较低,日本国内法律文书也极少强调全称,进一步削弱了公众认知。
“日本国”这一名称,既是历史选择的产物,也承载着身份认同的变迁,从“倭”到“日本”,从“帝国”到“国”,每一次调整都映射出这个岛国与世界的互动,下回听到“日本”时,不妨想想它背后的千年故事。
(字数:约76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