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线-

首页 > 摘抄 / 正文

露从今夜白接啥?名句揭秘!月是故乡明的前一句是什么

2025-07-24 10:48:14 摘抄

“月是故乡明”是唐代诗人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千古名句,但它的前一句“露从今夜白”同样意蕴深远,这两句诗以白露节气为背景,通过自然景象的对比,抒发了战乱中诗人对故乡与亲人的深切思念,本文将解析这句诗的出处、内涵,并探讨它为何能引发千年共鸣。

诗句的完整语境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自杜甫的《五律·月夜忆舍弟》,全诗如下: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759年),杜甫与弟弟离散,在白露时节(公历9月7日左右)触景生情,前一句“露从今夜白”既点明节气,又暗示寒凉渐至;后一句“月是故乡明”则以主观情感颠覆客观现实,强调思乡之情的浓烈。

前句“露从今夜白”的深意

  1. 时间与自然的双重象征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夜露凝结成霜,天气转凉,杜甫用“今夜”强调当下的孤独感,露水之“白”既写实,又隐喻鬓发斑白、人生沧桑。

  2. 战乱背景的映射
    诗中“戍鼓”“未休兵”揭示动荡时局,白露本应象征丰收祥和,但战火中,它反衬出流离失所的悲凉,为后文“无家问死生”埋下伏笔。

为何“月是故乡明”更广为人知?

后句的传播度远超前句,原因有三:

  • 情感共鸣更强:直接击中人类共通的思乡情结,即使未经历战乱,游子亦能感同身受。
  • 语言反差巧妙:月亮本无差别,诗人却主观赋予其情感色彩,这种“无理而妙”的手法令人印象深刻。
  • 文化符号化:后世常用此句代指乡愁,逐渐脱离原诗语境,成为独立名句。

从科学视角看“故乡月”

月亮亮度全球一致,但杜甫的描写符合心理学中的“情感滤镜”现象——记忆中的故乡事物常被美化,现代研究也表明,人在情绪波动时对熟悉环境的感知会更强烈。

诗句的现代启示

这两句诗超越时空,提醒我们:

  • 珍惜当下团聚:在通讯发达的今天,亲情的维系更需主动。
  • 接纳漂泊感:城市化进程中,“故乡”概念逐渐模糊,但情感归属仍是心灵刚需。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前者冷静陈述时光流逝,后者炽烈倾诉乡愁,读懂前句,才能更深刻理解后句的力量,下次望月时,不妨默念全诗,感受杜甫笔下那份穿越千年的温度。

(字数:658)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