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上一句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全诗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9年,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从白帝城返回江陵时所作,诗中,“两岸猿声啼不住”以猿猴的啼叫声渲染出长江三峡的险峻与荒寂,而“轻舟已过万重山”则通过轻舟飞速前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豁然开朗、超越困境的豪情,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更隐喻了人生中克服艰难后的释然与自由。 李白写作此诗时,正值安史之乱后,他因卷入政治风波被流放夜郎,途中却意外获赦,这首诗的背景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动荡与诗人的个人命运,白帝城位于今重庆奉节,是长江三峡的起点,而江陵则是今天的湖北荆州,诗中“千里江陵一日还”并非写实,而是夸张手法,强调舟行迅疾,呼应了诗人遇赦后的喜悦心情。“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源自三峡地区多猿猴的自然特征,古籍如《水经注》也有“猿鸣三声泪沾裳”的记载,李白化用此景,营造出空灵而略带悲凉的氛围。 从文学手法来看,李白在这首诗中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猿声的连绵不绝(“啼不住”)与轻舟的飞速前行(“已过万重山”)形成动静对照,既突出自然之险,又烘托出人心之畅快,轻舟象征解脱与自由,万重山则代表人生中的重重阻碍,这种意象组合不仅赋予诗歌强烈的画面感,还深化了其哲理内涵:逆境终将被超越,豁达之心可驭万难。 历史上,这首诗成为李白飘逸诗风的代表作,入选《唐诗三百首》,影响深远,后世文人如苏轼、陆游等都曾引用或化用此句,赞颂其乐观精神,现代教育中,它被广泛用于语文教材,教导学生面对挫折时保持 resilience(韧性),从文化角度看,“轻舟已过万重山”已演变为成语式的表达,常用于形容突破困境后的轻松状态,例如在商业、体育或个人成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