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2、《将进酒》【唐】李白
3、黄河九天上,人鬼瞰重关。长风怒卷高浪,飞洒日光寒。
4、黄河,我们的母亲河,我们的民族气魄,以她汹涌磅礴的气势,澎湃的河流,奔流的河水在河塘里川流不息。栩栩如生,犹如千万条张牙舞爪的`黄磷巨龙,一路挟雷裹电,咆哮而来。
5、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6、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唐】李白
7、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8、夏天到了,黄河水一下变得浑黄起来,他好像一匹烦躁脱缰的野马,向前狂奔。
9、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10、黄河是民族的慈母亲,它哺育着千千万万的好儿女。
11、如果说人类是种子,那么黄河便是那湿润的水露,滋润着这颗幼小的种子。如果说人类是树苗,那么黄河便是那温暖的太阳,温暖着正在成长的树苗。如果说人类是一棵树,那么黄河便是那肥沃的土地,帮助着树汲取着土地里的营养。
12、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铁马长鸣不知数,胡人高鼻动成群。黄河西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愿驱众庶戴君王,混一车书弃金玉。
1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14、用了反复和比喻的修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养育了中华民族、保卫了中华民族、激励着中华民族,整首歌词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增强了语势。
15、再看那闻名中外的黄河壶口瀑布,黄河就像一条蛟龙一头钻进壶口又一泻千里翻江倒海地一泻千里。
1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17、赞美黄河,这位伟大的中华民族的母亲,她为中华民族做了多大的贡献啊!
18、博望沉埋不复旋,黄河依旧水茫然。沿流欲共牛郎语,只得灵槎送上天。
19、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0、《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1、下雪了,黄河河面上结冰了,雪花落在了冰面上,它就像一条绵延万里的玉带。
2、黄河是华夏的飞巨龙,它日行千里注入浩浩的东海。
3、翻译: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到今天我们可以沿着黄河径直到银河,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4、《水调歌头》【宋】元好问
5、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6、用了拟人的修辞:赞美了黄河的精神,更代表了中华儿女发出要像黄河学习的誓言。
7、《赠裴十四》【唐】李白
8、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气势磅礴。作者在诗中综合运用了排比、反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借助于对黄河的歌颂,热情赞美了黄河,如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既写出了黄河天险在地理上的战略意义,也写出了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修辞的运用,更好地表达了黄河的气势及其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9、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黄河》【宋】王安石
10、黄河是中国的大动脉,它的周身奔流着民族的热血。
1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2、示例三:爱护黄河,就是爱护自己的母亲!
13、《公无渡河》【唐】李白
1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5、示例四:让黄河之水源源不断,让母亲的乳汁永不干涸。
16、答:“啊!黄河!”在诗中多次出现,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在诗中起到了加强结构、渲染感情和突出主题的作用。
17、示例五: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华夏文明的起源;
18、《使至塞上》【唐】王维
19、《黄河》【宋】王安石
20、全文: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2、拟人:黄河哺育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比喻: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上
3、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唐】王维
4、黄河就像仙女舞动的绸,彩绸一拂,便是中华千年的文明。
5、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6、亘地黄河出,天开此一门。——【明末清初】顾炎武
7、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赠崔侍郎·其一》【唐】李白
8、《浪淘沙》【唐】刘禹锡
9、《黄河二首》【唐】杜甫
10、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州。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