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6信息泄露事件:揭秘背后的法律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近期,12306信息泄露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不仅损害了用户利益,也引发了社会对网络安全和法律责任的思考。
12306的用户信息泄露事件是由“撞库攻击”导致的。所谓“撞库”,是指黑客通过收集网络上已泄露的用户名及密码信息,生成庞大的密码库,然后到12306等网站尝试批量登录,得到一批可以登录的用户账号及密码。
根据《网络安全法》第八条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并应当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与用户的约定,处理其保存的个人信息。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用户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
根据《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瑞星公司针对12306网站进行调查后发现,12306网站主域名下共有6个分站存在严重的Strust2框架的远程执行漏洞。这一漏洞使得黑客可以轻易地获取用户信息。
一些第三方抢票软件要求用户输入账号密码,并且明文保存,存在着很大风险。相比之下,12306的加密信息则更为安全。
用户信息资料泄露的主要原因是一些掌握了用户详细信息的企业和个人通过不法手段,利用用户信息进行商业活动。例如,移动公司不仅利用用户的资料信息发送垃圾短信赚钱,还将用户信息出售给第三方。
在这场12306用户数据泄露事件中,12306更多地承担的是躺枪的角色。用户不应该把责任推倒12306身上。至于第三方抢票软件,如果要求输入账号密码,并且还明文保存的话,也是存在着很大风险的。
12306信息泄露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享受互联网便利的也要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相关部门也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严厉打击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切实保障用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