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譬如可以通过增设语境、调换词语、变更语序、增加修饰语、添加标点符号和添加关联词等方法来消除歧义。例如:
2、②走进新建的师范学校的实验大楼,我感到很受鼓舞,很想上这儿来学习。
3、②张翔剪了一个纸人,在蜡烛前左右移动。
4、②只要你单位同意,报销旅差费、安排住处、领取大会出席证的问题可由我们解决。
5、譬如可以利用句子中词语读音的变化、重音的差异和停顿的不同等方法来消除歧义。例如:
6、例①中的“看病”既可指给病人医治疾病,又可指找医生给自己看病。
7、停顿不同造成歧义
8、例①中的“建议”是学生会提出的,还是针对学生会而提出的,意思不明确。
9、例句因缺少标点就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
10、读音不同造成歧义
11、①他未按学生会的决定,把比赛日期告诉给对方,以致产生了误会。
12、汉字绝大多数是单音的,但也有一些字词是多音的,这种多音的字词在口语表达时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有时会造成歧义。例如:
13、可以利用停顿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这种糖五毛/五十粒”或“这种糖五毛五/十粒”。
14、有时句子因缺少标点符号,造成在不同的地方停顿,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理解,这与前面因停顿不同造成歧义有相似之处。例如:
15、B.领属关系不清。例如:
16、结构、层次划分的不同造成歧义
17、②他站在广场上,一边站着一个孩子。
18、缺少必要的限制造成歧义
19、省略不当造成歧义
20、①研究方法十分重要。
1、③我要热饭。
2、例②可理解为一道去城里的是“弟弟和爷爷”两个人,也可理解为一道去城里的是“我、弟弟和爷爷”三个人。
3、二、歧义消除的常用方法
4、例①中的“长”字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zhǎng,作动词用;又可读cháng,作形容词用。在句中“长”字读音不同时,意思显然不一样。
5、例②中的“这方面”也指代不明,是指代“欣赏一首好诗”呢,还是指代“创作一首好诗”呢?
6、同样,例②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想”和停在“起来”时,整句话的意思也不一样了。如果停在“想”,那意思是回忆起什么来了;如果停在“起来”,那是想起身、起床的意思了。
7、A.结构不固定产生歧义。一类词语与另外一类词语组合,产生的关系可能不止一种,但由于词义的相互制约常不可能产生多种关系。如果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短语仍保留了多种结构关系,那就会产生歧义。例如:
8、②这种糖五毛五十粒。
9、例①可理解为“赵小花的爸爸和王小刚”两个人来学校了,也可理解为“王小刚的爸爸”和“赵小花的爸爸”两个人来学校了。
10、例①中的第二个分句里,因主语省略不当造成歧义,“手上提着一个黑色皮包”的究竟是“张原”还是那位“老人”呢?不明确。
11、②塞族武装对北约联合部队的进攻是早有准备。
12、汉语中的许多句子,可以靠意义来组合,这样也就不用关联词语。可有些句子,因缺乏必要的关联词语,或虽用了关联词语,但把关联词语省去了一部分,因而造成歧义。例如:
13、①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的大部分史学家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14、可以利用重音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他一个星期就写了三封信”或“他一个星期就写了三封信”。前者表示“只写了三封信,其他什么事情也没做”;后者表示“他一个星期里写信的数量多”。
15、①他一个星期就写了三封信。
16、②咬死了猎人的狗。
17、C.修饰关系不清。例如:
18、②我动员弟弟和爷爷下月五号一道去城里。
19、①局长嘱咐几个学校的领导,新学期工作一定要有新的起色。
20、例①因缺少必要的关联词,从而造成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学生会让他“把比赛日期告诉给对方”,但他没有告诉。第二种是学生会决定比赛日期实行保密,但是他却违背学生会的决定,而“把比赛日期告诉给了对方”。
1、①我去上课。
2、②开会吧,学生家长都到齐了。
3、A.施受关系不清。例如:
4、例句中的“两侧还有两米多宽的人行道”,是两侧“一共有两米多宽”,还是每侧“有两米多宽”?因没有明确限制,意思不明确。
5、朗读时因对句中词语的重音停顿不同,整句话的意思就会不一样。这种情况在口语表达时不一定会出现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出现歧义。例如:
6、①王小刚和赵小花的爸爸到学校里来了。
7、例②中“杜甫的全部论著”是指杜甫所作的论著,还是指有关评论杜甫的全部论著,也因领属关系不明确,产生歧义。
8、几个事物是合在一起有某种情况,还是分开来有某种情况,要表示清楚。如果让人感到似乎是合在一起的,又似乎是分开来的,就会产生歧义。例如:
9、例①中的“这方面”指代不明,是指代“搜集史料”呢,还是指代“鉴定和运用史料”呢?
10、可以利用改变结构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土匪的部队被围剿”或“部队围剿土匪”。
11、①对学生会提的建议,我们举双手赞成。
12、这句话有歧义,一可以理解为关心前面的战士,二可以理解为关心在战场上的战士
13、以上是歧义产生的一些常见的原因,当然,产生歧义现象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甚至说话语调的长短、说话语气的强弱等都会引起歧义。但歧义都是有办法消除的。
14、例①“反对的”本身有两种解释:所反对的和反对的。如果把“少数人”当作是受事者,那意思是“反对少数人”;如果把“少数人”当作是施事者,那意思是“少数人反对”。
15、①我看见张原扶着一位老人走下车来,手上提着一个黑色皮包。
16、借助口语方法消除歧义
17、缺少标点造成歧义
18、在有一定语境的上下文里,某些句子成分是可以省略的,但是如果省略不当,就会引起歧义。例如:
19、例①中朗读的重音分别停在“打”和停在“他”时,整句话的意思就不一样了。如果停在“打”,那说明不应该动手打,而应该采取其他的方法好好教育;如果停在“他”,那说明该打的对象不是“他”,而应该是其他人。
20、①你为什么打他?
1、例②“新建的”是修饰“师范学校”还是修饰“实验大楼”关系不确定,造成歧义。
2、①王大夫看病去了。
3、④围剿土匪的部队。
4、b.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分文不取。
5、可以利用改换词语的方法把句子的意思表达清楚,“他站在广场上,两边各站着一个孩子”或“他站在广场上,旁边站着一个孩子”。
6、例①可以表示把字写在火车上面,也可以表示在火车里把字写在别的什么东西上。
7、①这个人的头发长得奇怪。
8、指代不明造成歧义
9、①赞成李老师的建议。
10、路面宽阔,可供四辆大型汽车同时行使,两侧还有两米多宽的人行道。
11、汉语中的词绝大多数是多义的,但它们进入具体的语境后,词义就变得单一了。然而有些词语在进入句子后,它的多义现象并未消除,因而引起歧义。例如:
12、一、歧义产生的常见原因
13、②这个人连老师也不认识。
14、例①因“几个学校的领导”中的“几个”修饰不明确,造成指“几个不同学校的领导”还是指“同一个学校的几个领导”意思不明确。
15、例②中同样因主语省略不当,造成“在蜡烛前左右移动”的是“张翔”还是“纸人”意思不明确。
16、②他在水中做实验。
17、借助书面方法消除歧义
18、有时句子因停顿的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上的差别,这在口语中不会造成歧义,但在书面表达时会引起歧义。例如:
19、例②由于缺乏和“只要”相呼应的关联词,由此导致双方责任不明,造成至少有三种理解。
20、语义关系不明造成歧义
1、例②如果把“老师”当作是受事者,那意思是“这个人不认识老师”;如果把“老师”当作是施事者,则是“老师不认识这个人”。
2、B.“对”字引起歧义。例如:
3、重音不同造成歧义
4、②这辆自行车没有锁。
5、C.“在”字引起歧义。介词“在”与方位名词组成“在……上”、“在……中”等来表示方位时,会引起歧义。例如:
6、②天亮时,我想起来了。
7、例②可以是他整个人在水里操作实验,也可以是他在水外而实验操作在水中完成,意思不明确。
8、语义关系不明确,主要指施受关系不清、领属关系不清和修饰关系不清。
9、无鱼肉也可无鸡鸭也可青菜豆腐不可少分文不取
10、②欣赏一首好诗不容易,创作一首好诗更不简单,小李对诗歌情有独钟,因此,他平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
11、例②中的“锁”既可作名词,“锁链”的意思;又可作动词,指给自行车上锁。
12、B.层次切分不同造成歧义。一个语段在进行层次分析时,如果出现不同的切分方法产生不同的意思,就出现了歧义。例如:
13、例②中是指塞族武装进攻北约联合部队呢,还是指北约联合部队进攻塞族武装呢?意思不明确。
14、同音词在书面表达时不会出现歧义,但在口语表达时易发生混淆,造成歧义。例如:
15、①小王在火车上写字。
16、有时因短语结构关系的不固定而造成歧义和一个语段不同层次的划分而造成歧义,两者很难分得清楚。
17、①反对的是少数人。
18、A.“和”字引起歧义。“和”用来连接两个并列的结构,容易造成界限不清,引起歧义。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