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唐代诗人杜甫《望岳》中的名句,千百年来广为传诵,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丽,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又为何能引发如此广泛的共鸣?
从字面看,“会当”意为“一定要”,“凌绝顶”指登上泰山最高峰,诗人通过想象自己登顶后的视野——脚下群山渺小,凸显泰山的巍峨,而更深层的含义在于:它象征一种超越平庸、追求卓越的精神境界。
泰山自古被视为“五岳之首”,是帝王封禅、文人抒怀的圣地,杜甫借此表达对理想抱负的执着:只有站得足够高,才能看清全局,突破局限,这种“登高望远”的意象,也被引申为对人生、事业甚至时代的思考。
杜甫写此诗时年仅24岁,正值盛唐,虽未经历安史之乱的颠沛,却已展露忧国情怀,他借泰山抒怀,暗含对个人功业和社会责任的期待,后世的解读中,这两句诗更成为奋斗者的宣言——唯有不断攀登,方能成就非凡。
也有人质疑这种“登顶”思维的局限性:
“会当凌绝顶”不仅是写景,更是一种生命态度,它提醒我们:
这句诗仍被印在教科书、刻在山崖,甚至成为企业标语,它的魅力,或许正在于让每个普通人相信:只要向上,自有天地。
(字数:约7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