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属”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但在古代文献、佛教经典以及某些特定语境中却频繁出现,眷属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有哪些不同的用法?我们就来详细探讨这个词的含义、演变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眷属”由“眷”和“属”两个字组成。“眷”本义为“顾念、关心”,引申为“亲属”;“属”则有“归属、附属”之意。“眷属”最初指的是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亲属,如父母、配偶、子女等。
在古代文献中,“眷属”常用来指代家庭或家族成员。《红楼梦》中贾府的“眷属”就包括贾母、王夫人、宝玉、黛玉等一众亲属。
在佛教经典中,“眷属”一词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含义,它不仅指世俗的亲属,还包括与修行者或佛菩萨有因缘关系的众生。
佛教认为,眷属关系不仅是血缘或婚姻的联结,更是前世今生的业力所感召的因缘。
在现代汉语中,“眷属”的使用频率降低,但仍可见于以下场景:
这句话出自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原句是:“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意思是希望所有真心相爱的人都能结为夫妻,它已成为祝福爱情美满的经典用语。
“眷属”是一个兼具世俗与宗教意义的词汇,既可用于指代家人亲属,也可在佛教中表示因缘所系的众生,虽然现代生活中较少使用,但在文学、宗教和特定场合中仍具独特魅力。
下次再听到“眷属”时,不妨想想它的丰富内涵——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佛法中的因缘,它都承载着深厚的人文与精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