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祂”并非古已有之的汉字,而是近代汉语发展的产物,其诞生与西方宗教传入中国密切相关。
古代汉语的背景: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本无性别之分,“彼”“其”“之”等词皆可通用,直到白话文运动初期,“他”仍兼指男性、女性及万物。
西方影响与新造字: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基督教经典翻译成中文,传教士和学者发现汉语缺乏专门指代神明的代词,为体现对神灵的尊崇,他们仿照“她”(专指女性)的造字法,将“他”的偏旁“亻”替换为“礻”(示字旁,象征祭祀与神灵),创造出“祂”,专用于上帝、神佛等至高存在。
正式确立:20世纪30年代,新文化运动推动汉字规范化,“他”“她”“它”“祂”这一人称代词体系被广泛接受,并进入词典。
“祂”的核心意义在于区分神圣与世俗,表达对超自然存在的敬畏。
宗教语境中的使用:
与“他”的区别:
现代用法的扩展: 少数情况下,“祂”也被引申用于表达极致的敬仰,比如诗人用以指代祖国、自然或理想化的概念,但这类用法较少见且具文学色彩。
“祂”的存在反映了语言与文化、信仰的深层互动。
是否必须用“祂”? 在宗教文本或正式场合中,使用“祂”是规范且受推崇的,日常口语或非宗教语境中则无需强求,但用错可能被视为不敬。
“祂”能被用于非一神教吗? 可以,虽然源于基督教翻译,但“祂”现已适用于多种宗教体系中的神明概念。
电脑输入困难? 早期编码系统未收录“祂”,导致输入不便,如今Unicode标准已支持,主流输入法均可通过输入“ta”找到(通常需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