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线-

首页 > 感言 / 正文

祂,不止于他的神圣代称_祂是什么意思

2025-08-26 09:55:58 感言

字源与演变

“祂”并非古已有之的汉字,而是近代汉语发展的产物,其诞生与西方宗教传入中国密切相关。

  • 古代汉语的背景: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本无性别之分,“彼”“其”“之”等词皆可通用,直到白话文运动初期,“他”仍兼指男性、女性及万物。

  • 西方影响与新造字: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基督教经典翻译成中文,传教士和学者发现汉语缺乏专门指代神明的代词,为体现对神灵的尊崇,他们仿照“她”(专指女性)的造字法,将“他”的偏旁“亻”替换为“礻”(示字旁,象征祭祀与神灵),创造出“祂”,专用于上帝、神佛等至高存在。

  • 正式确立:20世纪30年代,新文化运动推动汉字规范化,“他”“她”“它”“祂”这一人称代词体系被广泛接受,并进入词典。


含义与用法

“祂”的核心意义在于区分神圣与世俗,表达对超自然存在的敬畏。

  1. 宗教语境中的使用

    • 基督教:常见于《圣经》中文译本,指代上帝、耶稣或圣灵。“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约翰福音》3:16)
    • 佛教/道教:用于佛、菩萨、天尊等,如“祈求佛祖保佑祂的信众”。
    • 泛指神明:在谈论多种宗教或抽象神性时,也可用“祂”保持敬意。
  2. 与“他”的区别

    • “他”用于凡人或无生命事物(早期);
    • “祂”则明确指向具有神格或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强调其超越性。
  3. 现代用法的扩展: 少数情况下,“祂”也被引申用于表达极致的敬仰,比如诗人用以指代祖国、自然或理想化的概念,但这类用法较少见且具文学色彩。


文化与社会意义

“祂”的存在反映了语言与文化、信仰的深层互动。

  • 宗教本土化的痕迹:基督教在中国传播时,通过创造新字适应汉语系统,体现了外来文化与本土语言的融合。
  • 汉语的精确化发展:人称代词的细分(他/她/它/祂)展现了汉语为适应现代表达需求而进行的自我完善。
  • 尊重与敬畏的符号:即便在世俗场合,使用“祂”仍能传递出一种庄重感,提醒人们其所指对象的不同寻常。

常见问题与争议

  1. 是否必须用“祂”? 在宗教文本或正式场合中,使用“祂”是规范且受推崇的,日常口语或非宗教语境中则无需强求,但用错可能被视为不敬。

  2. “祂”能被用于非一神教吗? 可以,虽然源于基督教翻译,但“祂”现已适用于多种宗教体系中的神明概念。

  3. 电脑输入困难? 早期编码系统未收录“祂”,导致输入不便,如今Unicode标准已支持,主流输入法均可通过输入“ta”找到(通常需翻页)。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