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殄天物”是一个成语,听起来文绉绉的,但它的意思其实很简单:糟蹋好东西,浪费珍贵资源,这个词出自《尚书·武成》,原句是“暴殄天物,害虐烝民”,意思是商纣王荒淫无道,不仅残害百姓,还肆意浪费自然资源,后来,“暴殄天物”就用来形容任意挥霍、不珍惜有价值的事物。
字面拆解:暴、殄、天物
- 暴:粗暴、残忍。
- 殄(tiǎn):灭绝、毁坏。
- 天物:自然界天生的事物,泛指一切珍贵的东西。
合起来就是“粗暴地毁坏珍贵的东西”。
生活中哪些行为算“暴殄天物”?
- 食物浪费:点一桌菜只吃两口就倒掉,或者把完好的水果、粮食随意丢弃。
- 资源滥用:比如过度开采矿产、滥砍滥伐,或者放任水电资源白白流失。
- 人才埋没:让有才华的人做毫无意义的工作,或者不给他们发挥的机会。
- 艺术品破坏:比如在古建筑上乱涂乱画,或者把珍贵的文物随意损毁。
为什么说“暴殄天物”很糟糕?
- 道德问题:世界上很多人还在挨饿,浪费食物是可耻的。
- 环境问题: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会导致生态失衡,影响子孙后代。
- 经济问题:浪费意味着更高的成本,最终可能转嫁给社会。
如何避免“暴殄天物”?
- 珍惜粮食:按需点餐,吃不完的打包。
- 节约资源:随手关灯、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
- 尊重人才: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避免人才浪费。
- 保护文化遗产:文明旅游,不破坏历史遗迹。
文化中的“暴殄天物”
古人非常重视节俭,朱子家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就是告诫人们不要浪费,现代社会中,虽然物质丰富,但“暴殄天物”的行为仍然值得警惕,因为地球资源是有限的,过度挥霍终将自食其果。
:“暴殄天物”不仅是成语,更是一种警示——珍惜已有的一切,别让浪费成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