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掣肘”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但它背后的含义却非常生动,直指我们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困境,它的字面意思是“拉住胳膊肘”,但实际用来比喻在做事时受到别人的牵制、阻挠或干扰,导致行动不便、无法顺利施展,想象一下,你正要奋笔疾书,有人从后面拽住你的胳膊肘——字写得歪歪扭扭,思路也被打断,那种憋屈和无奈的感觉,掣肘”最形象的写照。 这个词可不是现代人发明的,它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最早出自战国时期的典籍《吕氏春秋》,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弟子宓子贱被派去治理一个地方,但他担心鲁国国君会听信谗言,对自己的施政方案横加干涉,他耍了个小聪明,在向国君派来的两位书记官口述指令时,他故意在一旁拉扯他们的胳膊肘,导致他们写的字歪斜难看,宓子贱借此大发雷霆,责怪他们连字都写不好,两位官员不堪受辱,辞职回朝,向国君汇报,国君顿时明白了宓子贱的良苦用心:他是用这个夸张的比喻告诫君主,既然任用了他,就要给予充分的信任,不要频繁地“掣肘”,否则任何事情都做不好,国君于是放手让他治理,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政绩,从此,“掣肘”就从一個具体的动作,升华为一个富含哲理的成语。
面对无处不在的“掣肘”,我们并非无能为力,破解之道在于“化被动为主动”:
“掣肘”不仅仅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更是对一种普遍生存状态的精准刻画,它提醒我们,完全不受约束的自由是罕见的,真正的智慧和能力体现在如何识别、应对并最终超越这些牵制,无论是通过外在的沟通与博弈,还是通过内在的突破与成长,减少“掣肘”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我们的人生和事业,能够更顺畅、更自由地挥洒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