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岱,作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马超的从弟,其生平事迹在《三国志》等正史中记载较少,尤其是他的“字”更是一个未解之谜,与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益德等广为人知的表字不同,马岱的字并未明确见于史册,这引发了后世诸多猜测和讨论。
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蜀书》中,马岱的记载附于《马超传》之后,仅提到他是马超的堂弟,曾随马超投奔刘备,并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参与军事行动,如斩杀魏延等,但关于他的表字、早年经历等细节均未提及,这种缺失可能与马岱在蜀汉政权中的地位不高有关,也可能因史料散佚导致。
相比之下,马超的字“孟起”明确记录于史,而马岱作为家族成员,按理应有表字,古代男子成年后取字是通行礼仪,尤其马氏出身西凉豪族(其父马腾为汉末军阀),家族文化底蕴深厚,马岱不可能无字,学者普遍认为其字未被记载是历史偶然。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马岱的形象比正史更丰满,但小说同样未提及其字,后世民间艺术和评书为填补这一空白,曾杜撰马岱字“伯瞻”“仲华”等,但这些均无史料依据。“伯瞻”可能取自“岱”的本义(泰山别称),暗含“瞻望高山”之意;“仲华”则可能因其排行(仲为第二)与“华”象征西凉地域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时期的地方志或族谱中偶见马岱字的记录,但真实性存疑,陕西扶风一带的马氏家谱称其字“子岳”,仍属后人附会。
现代学者对马岱的字提出几种合理假设:
马岱字之谜的背后,反映的是历史记录的局限性,蜀汉未设史官,许多将领生平依赖陈寿后期整理,而陈寿取材以功绩显著者为主,马岱虽参与关键事件(如平定魏延之乱),但整体影响力不及五虎将,导致细节被忽略,魏晋后战乱频发,文献损毁严重,进一步加剧了信息缺失。
马岱的字虽无定论,但这一空白恰恰为历史爱好者提供了探索空间,从严谨角度看,我们只能承认“无记载”;从文化传播看,民间赋予的虚构表字也体现了对这位西凉武将的想象与敬意,或许未来新史料的发现能揭开谜底,但在此之前,马岱的字将始终是三国史中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悬念。
(全文约8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