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政府持续加强“三公”经费的公开透明度,旨在提高政府财政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小编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我国“三公”经费公开的进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曾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明确表示,全国的“三公”经费有400多亿元,对一些夸大其词的言论进行了辟谣。政府部门在推进“三公”经费公开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编制、统计的口径没有完全统一,导致数据难以对比和分析。信息公开还不够细致,很多数据让人看不懂,影响了公众对财政支出的了解。
为抓好“三公”经费管理,财政部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印发《关于加强“三公”经费管理严控一般性支出的通知》,要求中央部门从严从紧编制“三公”经费预算,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
在资金统筹方面,严格执行科普法有关规定,统筹安排专项经费,大力支持科普事业发展。例如,沭阳县财政预算按明显高于同等地区平均水平,安排科普专项经费330余万元,主要用于流动科技馆免费开放、科普行动计划实施等。
预算公开是每年中央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2024年中央部门预算集中向社会公开,财政部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显示,包括财政部、发改委等部门的预算都得到了公开。
总体上看,决算公开的规范性更强,预算绩效管理的信息更丰富,反映了财政部门落实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的要求,即预算更加规范、透明。
从2011年起,公开部门预算的中央部门增加到96个,并首次公开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预算。2013年,中央部门预算首次做到各部门集中在1月集中向社会公开。
未来,我国将继续推进“三公”经费的公开透明,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提高政府财政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让公众更加了解和监督政府的财政支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三公”经费公开透明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需不断完善。政府将继续努力,加强制度建设,提高信息公开的细致度和透明度,让公众更加了解和监督政府的财政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