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工伤保险条例》(2004年1月1日施行)。第三章工伤认定,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患职业病的;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公职人员有违法行为,在政务处分期内再次故意违法的,应当从重给予政务处分。阻止他人检提供证据、伪造证据、包庇同案人员、拒不上交或者退赔违法所得等行为,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应当从重给予政务处分。犯罪公职人员被开除、撤职或判处刑罚,依据犯罪性质、刑期,按照开除、撤职或处罚规定执行。由于所有“政纪”均已成为国家法律,监察法首次提出政务处分概念,并以其代替“政纪处分”,将其适用范围扩大到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
法律分析:为规范政务处分,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促进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坚持道德操守。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三条监察机关应当按照管理权限,加强对公职人员的监督,依法给予违法的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律分析:主要规定在《公务员法》第九章中,例如第六十二条规定:处分分为: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第六十四条规定:公务员在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职级和级别,其中受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处分的,不得晋升工资档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一条为了规范政务处分,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促进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坚持道德操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制定本法。第二条本法适用于监察机关对违法的公职人员给予政务处分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旨在规范政务处分,监督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促进依法履职、廉洁从政。本法适用于监察机关对违法公职人员的政务处分,以及公职人员任免机单位对违法公职人员的处分。
法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是为规范政务处分,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促进公职人员依法履职、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坚持道德操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制定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2020版)规范政务处分,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公职人员的监督,促进依法履职、廉洁从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制定此法。政务处分决定自作出之日起生效,政务处分期自政务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计算。受处分的期间为:警告,六个月;记过,十二个月;记大过,十八个月;降级、撤职,二十四个月。受撤职处分的,按照规定降低级别。程序意识,提升工作的法治规范化水平。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第八条政务处分的期间为:警告,六个月;记过,十二个月;记大过,十八个月;降级、撤职,二十四个月。政务处分决定自作出之日起生效,政务处分期自政务处分决定生效之日起计算。制定政务处分法,将监察法的原则规定具体化,把法定对象全面纳入处分范围,使政务处分匹配党纪处衔接刑事处罚,构筑惩戒职务违法的严密法网,有利于实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公职人员队伍。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为您详细介绍了公职人员行政处分法和公职人员处罚法的知识。如果你需要帮助或有任何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