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十行的意思,一目十行的故事
一、成语的由来
一目十行,这个成语形容看书非常快,其结构为主谓式,含褒义。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南朝时期,姚察、姚思廉所著的《梁书·简文帝纪》中。书中记载了南朝简文帝的才智过人,六岁便能属文,让高祖叹为观止。高祖在御前面试简文帝时,赞叹道:“此子,吾家之东阿。”这里的“一目十行”便是形容简文帝阅读速度之快。
二、成语的结构与用法
成语“一目十行”在句中一般作谓语、状语,用于描述某人阅读速度极快。例如:“他一目十行地翻阅着书籍,仿佛在吸取知识的海洋。”
三、成语的故事背景
成语背后的故事发生在西周周穆王统治时期。当时周朝已经开始中衰,周穆王终日忙于各种国事,烦躁劳神。为了舒散心绪,周穆王召见了一位名叫造父的年轻人,他具有高超的驾车技艺,专门负责为周穆王驾驭车舆。有一天,周穆王与造父一同出游郊野,车队行进迅速,造父驾驭车舆的技艺更是让人惊叹。这时,周穆王对造父说:“你的驾车技艺,可谓一目十行,令人叹为观止。”
四、成语的演变与比喻意义
原成语“一目十行”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来演变为形容进步或发展很快。在成语故事中,造父的驾车技艺如同一目十行,让人叹为观止,这也成为了后来形容事物发展迅速的比喻。
五、成语的启示
“一目十行”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要保持专注,提高效率。只有专注于一件事,才能在短时间内取得显著的成果。这也提醒我们要善于观察,把握事物发展的脉络,以便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决策。
成语“一目十行”源于南朝简文帝的阅读速度之快,经过演变,成为了形容进步或发展迅速的比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专注与观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一目十行地把握事物的发展,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