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身体发出的“警报信号”
肾脏问题早期可能没有典型症状,但以下表现值得警惕:
- 排尿习惯改变:如夜尿增多(夜间起床超过2次)、尿量减少、尿频或尿急。
- 尿液异常:泡沫尿(提示蛋白尿)、血色尿(肉眼可见或镜下血尿)、尿液浑浊。
- 身体水肿:尤其是晨起时眼睑、脚踝或双腿浮肿,按压后凹陷缓慢恢复。
- 莫名疲劳:肾功能下降可能导致贫血,引发持续乏力、头晕。
- 皮肤问题:皮肤干燥、瘙痒(因废物堆积)。
- 腰背酸痛:非剧烈疼痛,多为隐痛或钝痛,需结合其他症状判断。
注意:这些症状也可能与其他疾病相关,但若持续出现,应优先排查肾脏问题。
定期体检:最科学的方法
光靠症状判断不够准确,医学检查才是金标准:
- 尿常规:检测尿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尿是肾损伤的重要标志。
- 血肌酐(Scr)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
- 血肌酐升高可能提示肾功能减退,但受年龄、肌肉量影响。
- eGFR是评估肾功能的核心指标(正常值>90 ml/min/1.73m²,低于60需警惕)。
- 肾脏超声:无创检查,可发现结石、囊肿、结构异常或萎缩。
- 血压和血糖监测:高血压和糖尿病是肾损伤的主要元凶,需定期控制。
建议:健康人群每年体检一次;高风险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家族肾病史)每半年检查一次。
高风险人群要格外警惕
以下人群更易出现肾脏问题:
- 长期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
- 有肾病家族史;
- 肥胖、吸烟、长期服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
- 年龄超过60岁。
日常护肾:预防胜于治疗
保护肾脏需从生活习惯入手:
- 多喝水:每天饮水1.5-2升(除非医生限制),避免脱水或过度饮水。
- 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5克,减轻肾脏负担。
- 避免滥用药物:如止痛药、抗生素需遵医嘱使用。
- 控制基础病:严格管理血压、血糖和血脂。
- 戒烟限酒:烟草直接损伤肾血管。
误区澄清
- “腰疼就是肾不好”?未必!多数腰疼源于肌肉或骨骼问题。
- “吃肾补肾”?无科学依据,动物内脏含高嘌呤,反可能加重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