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线-

首页 > 警句 / 正文

史记名言名句及解释

2024-10-31 15:00:52 警句

一、史记名言名句及解释短句

1、第四章译成白话是——

2、《史记·天官书》云:“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若见若不,曰阴德,或曰天一。”

3、“《道德经》中讲的‘和其光,同其尘’是什么意思?”

4、“道”虽然空虚无形,但其作用却无穷无尽。深邃而博大啊,有如万物的主宰。“道”不露锋芒,消解纷争,与日月同光,和万物同尘。是那样深不可测,仿佛若存若隐。我不知“道”从何而来,应该是“天帝”的祖先吧。

5、古天文学中,北斗处于“天极”之处。“天极”又叫“北辰”。

6、“天极”,是天帝的居所。

7、他的意思是,我可以告诉你的,就是这些了。

8、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字字珠玑,全是金玉良言,太有哲理深义了。

9、老子身世成谜,但其与孔子同时,年龄稍长可知。

10、“天一”“太一”“泰一”,都指“天帝”。

11、不论在第四章还是第五十六章,“和其光,同其尘”句前,皆有“挫其锐,解其纷”之语,可以翻译成“不露锋芒,消解纷争”。前后相联,后人将“和光同尘”引申为“随波逐流”,完全可以理解。

12、“和光同尘”作为成语,很早就作为贬义使用了。

13、第二,只能把老子这句话,放到他整段话的“语境”中去理解,而不可以“断章取义”。

14、第一,老子所讲的“和其光,同其尘”是褒义,与后来的成语“和光同尘”主要是贬义截然相反。

15、“若见若不”,也恰好如老子所云“湛兮,似或存”。

16、这一认知,为前述老子所表达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做了最好注角。

17、纵观《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到底在说什么?

18、所以,老子讲的“道”,即为“天道”,不是“泛神论”,而是上古先民总结出的“阴阳转圜易变”的规律。

19、目前所知,《尚书·尧典》是记录古人对“天极”“北斗”从事长期观测的最早古文献。其中,借帝舜之口,讲述了必须遵循北斗七星中的“璇”“玑”“玉衡”来作为衡量判断“政化”是否疏失、不合天心的标准。

20、所谓“天极”或“北极”,是因为居于北纬中纬度的上古先民,夜晚向天空望去,最深邃和遥远之处,就是北斗周边那一带的圆形天区。

二、史记名言名句及解释大全

1、那么,关键是对第四章整段话的解读。

2、老子认为,“天帝”的祖先是“道”,也就是“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其实,“无名”和“有名”,指的都是“道”。老子说:“吾不知其谁之子”,也就是“道”并无其“先”,它就是“万物之始”或“万物之母”。

3、第五十六章,讲到“玄同”这种“认知境界”时,老子再次用到了“和其光,同其尘”,含义实际上与第四章相同,可以不单独去解释。

4、亦可知,他是周王室“藏室之史”,可以看到众多常人所见不到的更古老的典籍。

5、“冲”,通“盅”,《说文》曰“器虚也。”第四十五章说:“大盈若冲,其用不穷。”“不盈”,即“不穷”。“渊兮”,深邃而博大,所以是“万物之主宰”。“湛”,《说文》云“没也。”义为“深沉”。“象”,有人解释为“似乎”,不确,当为“观天之象”的“象”,“象帝”,就是“天帝”。

6、以上“和光同尘”之用法,近于“随波逐流”甚或“同流合污”的含义了。

7、所以,孔子也要向他请教学问,据说,还“走后门”,想去查阅各种重要史料和档案。

8、《后汉书·张奂传》:“吾前后仕进,十要银艾,不能和光同尘,为谗邪所忌。”

9、第三,应该还原老子所处的时代,从他的身份经历去完整解读他的思想,离开这个大背景,无异于“缘木求鱼”。

10、如果从《道德经》第一章读起,即可发现延续到第四章的缜密逻辑。

11、最大的可能,是老子在深谙古天文学的基础上,阐发他的哲学思想。

12、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13、《尔雅·释天》:“北极谓之北辰。”郭璞《注》:“北极,天之中,以正四时。”

14、老子在第四章说——

15、中国古代的“史官”,如司马迁一般,大多为世代承袭,且大多对天文地理有很高的修养,也如司马迁一般,同时是个杰出的“天算家”。

16、《周髀算经》说:“璇玑径二万三千里,周六万九千里,此阳绝阴彰,故不生万物。”

17、“和其光,同其尘”,先出于《道德经》第四章,然后又用于第五十六章。

18、张守节《史记正义》说:“泰一,天帝之别名也。刘伯庄云‘泰一,天神之最尊贵者也。’……天一一星,疆阊阖外,天帝之神。太一一星次天一南,亦天帝之神。”

19、“道”是什么?按照老子的理解,能够确定说出来的,就不是“道”了——“道”,“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何等伟大呀!

20、可以推断,在那个时期,人们已经形成了对北斗及天神的崇拜。

三、史记名言名句及解释摘抄

1、鲁迅《记念刘和珍君》:“这一回女子师范大学的风潮,我因为在那里担任一点钟功课,也就感到震动,而且就发了几句感慨,登在五月十二日的《京报副刊》上。自然,自己也明知道违了‘和光同尘’的古训了。”

2、其实,这就是古人最早的“人道”须符合“天道”的观念。

3、距今一万年左右的位于黄河之滨的山西吉县柿子滩遗址,发现了头戴羽冠的女巫崖画,上面有七颗星,显然是北斗;下面是六颗星,应该是南斗。而且,北斗七星的指向,恰恰是“二分”点——即“春分、秋分”的时点。

4、《道德经》第四章所讲“和其光,同其尘”的本意不是如此,讲的是一种“与日月同光,和万物同尘”的高尚品格,完全是褒义。

5、这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天圆地方”宇宙观的核心观点。

6、讲《易》,儒家远没有道家早。对“天道”的理解,儒家也下降到了“天理人道”的层面,比老子包括庄子所讲,哲学意味减少了许多。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