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用成语"不假思索"来形容一个人反应迅速、无需思考就能行动或回答,但这里的"假"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和我们熟悉的"真假"的"假"有关系吗?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解析这个看似简单却容易误解的字。
"假"在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含义是"不真实"(如"假话")或"借用"(如"假借"),但在古汉语中,"假"的意义更为丰富:
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宋代黄榦《黄勉斋文集》:"不假思索,顷刻成章",形容文思敏捷,这里的"假"取的是"凭借、依靠"之意,整句意思是"不需要依靠思考",而非"不虚假地思考"。
明代《警世通言》中更直接点明:"唤华安即时挥毫,不假思索",强调动作的自然流畅,这种用法与"假手于人"(借他人之手)中的"假"同源。
这个案例生动体现了汉语词义的变迁:
下次听到"不假思索"时,不妨会心一笑——你现在已经知道,这个"假"不是真假的假,而是一把打开古汉语宝库的钥匙。
(全文约850字)
小贴士:类似的易误解字还有"走马观花"的"走"(古义为"跑")、"感激涕零"的"零"(古义为"落"),有兴趣可以继续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