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线-

首页 > 评语 / 正文

不假思索的假是啥意思?不假思索的假是什么意思

2025-07-05 09:22:18 评语

我们常用成语"不假思索"来形容一个人反应迅速、无需思考就能行动或回答,但这里的"假"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和我们熟悉的"真假"的"假"有关系吗?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解析这个看似简单却容易误解的字。

"假"字的多重含义

"假"在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含义是"不真实"(如"假话")或"借用"(如"假借"),但在古汉语中,"假"的意义更为丰富:

  1. 借用的"假":如《左传》"假道于虞",指借路。
  2. 凭借的"假":如《荀子》"假舆马者,非利足也",指依靠。
  3. 虚假的"假":这一含义在汉代后才逐渐成为主流。

"不假思索"的溯源

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宋代黄榦《黄勉斋文集》:"不假思索,顷刻成章",形容文思敏捷,这里的"假"取的是"凭借、依靠"之意,整句意思是"不需要依靠思考",而非"不虚假地思考"。

明代《警世通言》中更直接点明:"唤华安即时挥毫,不假思索",强调动作的自然流畅,这种用法与"假手于人"(借他人之手)中的"假"同源。

为什么容易误解?

  1. 现代语义偏移:假"的"虚假"义项使用频率远高于"借用",导致望文生义。
  2. 成语结构特殊:"不X不Y"格式(如"不慌不忙")常表否定,易让人忽略"假"的古义。
  3. 同音干扰:与"不加思索"混用(后者是错误写法),加剧理解混乱。

权威工具书佐证

  • 《汉语大词典》明确标注:"假"通"借",并举"不假思索"为例。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假:借用,例:不假思索。"

延伸学习:含古义"假"的成语

  1. 狐假虎威:狐狸"借"老虎的威风(非"虚假")。
  2. 假以辞色:借给好脸色(指态度缓和)。
  3. 假途灭虢:春秋典故,指借路灭国。

语言演变的启示

这个案例生动体现了汉语词义的变迁:

  • 语义收缩:"假"从多义变为以"虚假"为主。
  • 成语化石:固定短语保留了古汉语的"活化石"。
  • 文化传承:通过解析字词,我们得以触摸历史脉络。

下次听到"不假思索"时,不妨会心一笑——你现在已经知道,这个"假"不是真假的假,而是一把打开古汉语宝库的钥匙。

(全文约850字)


小贴士:类似的易误解字还有"走马观花"的"走"(古义为"跑")、"感激涕零"的"零"(古义为"落"),有兴趣可以继续探究!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