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又称龙抬头,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这一天,各地习俗各异,既有祭龙、引龙的仪式,也有吃食、剃头等生活习俗,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在南方地区,如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二月二祭灶习俗依然保留。浙江一带有“祭社”习俗,桂东客家地区则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有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传统。
明代以后,二月二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其中包括引龙回、熏百虫、避蝎子、剃龙头、祭龙王、忌针刺龙眼等。据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
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的“二月初二”传说是土地神生日,称为“土地诞”。土地神主管风调雨顺、人畜平安,因此受到人们的敬仰。
在二月二龙抬头各项民俗中,“剃龙头”是最广为流传的风俗习惯。每年的二月初二,男女老少都会选择在这一天去理发店理发,修面,寓意辞旧迎新,剪去霉运,迎接好运。
一些沿河地区还有“放龙灯”的习俗。用芦苇或秫秸扎成小船,插上蜡烛或放上用萝卜挖成的小油碗,待到傍晚时分,放到河里或湾里点燃,为龙照路,借此娱乐同时又传递一种美好祝愿。
徐州地区有“二月二,炒料豆”的习俗。这里的“料豆”有两种,一种是沙土干炒黄豆,豆熟即可食用;另一种是把炒熟的黄豆倒入熬好的白糖浆中继续熬制成块,这种食物土语称为“蝎子爪”。
在河北农村,二月二早起有挑龙蛋的风俗。男主人用水桶从村里的水井里打水,相传二月二的水井里会有龙蛋,挑回家里以求风调雨顺,取吉祥之意。
二月二在饮食上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如吃春饼称为“龙鳞”,炸油糕称为“龙眼”,爆玉米花称为“龙须”。
山西民间普遍流传着农历二月初二是万物复苏的日子,这一天理发、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吃猪头等,都是寓意吉祥的习俗。
“剃龙头”习俗,或源于古人对龙图腾的崇拜,如古籍中所记载的古人断发纹身以像龙子习俗。
二月初二既是龙头节也是“土地诞”,在南方沿海地区,二月初二主要举行社祭,祭祀土地神。这一天,龙和土地神成为人们祈求吉祥、丰收的重要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