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柏拉图认为我们在周遭的自然界中所看到的一切具体事物,都可以比作是一个肥皂泡泡,因为没有一件存在于感官世界的东西是永远不变的。柏拉图的观点是:我们对于那些不断改变的事物不可能会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于那些属于感官世界的具体事物只能有意见或看法。我们能够真正认识的,只有那些我们可以运用理智来了解的事物。
2、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最终,这本书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艾勃特和苏菲莫名的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3、我们知道苏格拉底生于雅典。他有生之年大半时间都在市中心广场与市场等地与他遇见的人闲谈。
4、柏拉图的理想国:其实是个极权国家——“有德”之国的每一个国民,都要明白自己在整个国家中扮演的角色,各司其职以满足社会整体的需求,有点像印度的阶级世袭制度。他把国民分为“统治者、战士、工匠”三级,但只有工匠能享受家庭生活、拥有私产,同时提出了成立公立育儿所、推展全时教育等。
5、看过后才觉得《苏菲的世界》真的是一本很好的哲学思想启蒙的书,现在的小学生也应该开始了解哲学方面的历史了,这本书有益于开启小学生的智慧,使他们的眼界更宽阔,精神领域更加富有内涵。并且书中蕴涵的哲学思想要远比课堂上学习哲学时多得多。我相信这本书一定能给我的教学,我的生活提供帮助。
6、“你是谁”和“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哪个更好回答?
7、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对于自己感官未曾经验过的事物就不可能有意识。
8、苏菲,是书中的书中人物,充满好奇心,尤其是对哲学,对一定事物有自己的观点,是所谓三观都很正的一个少女。当她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存在,死不了却也从来没有出生,不可能有所作为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为自己谋求出路,最终接受现实,觉得活在书中也不错。
9、普罗汀一生中曾有一两次神秘经验,也就是一种与上帝或“天地之心”合而为一的体验。许多宗教都强调上帝与宇宙之间的距离,但神秘主义者认为这种距离并不存在。因为上帝不仅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上帝本身就是天地万物,所以说“我即上帝”似乎也没毛病。
10、这些诡辩学家宣称,世间没有绝对的是非标准;而苏格拉底的观点则恰恰相反,他认为一定有放诸四海皆准的规范存在。
11、简单捋一捋这本书的哲学线。因为内容比较多,打算分两期来写,后半段链接会放结尾。
12、《苏菲的世界》主要讲述的是小姑娘苏菲在神秘哲学家艾伯特通过书信的诱导下,开始接触哲学,思考哲学问题,并且了解了整个哲学史的发展和一些古今中外的哲学家。这本书涵盖了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把原本比较难懂的哲学,通过艾伯特让苏菲思考的一系列问题,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使得哲学变得生动有趣,我们自己也可以了解哲学发展史。
13、《苏菲的世界》是一本独特的哲学小说,它以一个少女苏菲的视角,探讨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小说通过引导读者思考关于存在、意义、自由意志等深刻的哲学问题,展示了哲学思考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14、政治学: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有三种政治制度是比较好的,分别是君主制、贵族政治、民主政治。
15、《苏菲的世界》简介
16、第二喜欢的是苏菲的老师艾伯特·诺克斯。他从不急于判断,总是思考自己所做的事。他强烈信仰哲学,是位出色的老师,因为他迫使苏菲自己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从不为她降低难度,同时他也关心苏菲,希望她能学好。
17、《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18、她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涉及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它像一个谜一样在她眼中张开。她利用女孩的自然感知力和所学知识来尝试解决这些奥秘。但是事实比她想像的更奇怪,更不可思议。
19、相信历史是呈直线发展的,上帝会干预历史的进程,直到迎来最后审判日。
20、小说呈现的思想内容丰富广泛,可以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本质、人类的存在意义等问题,强调个体自我发现和整体宇宙哲学之间的关系。同时,小说也通过故事情节和文学形式,传递知识和启迪思想,凸显出文学的教育价值。
1、《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
2、谁成为了我:为什么我没有生在大唐盛世,没有生在异国他乡,没有生在另一个家庭的另一个人的躯体里?这一连串疑问并不是对现实的不满,只是不敢相信,我的意识之所以出现在此时此地,只是因为一场偶然发生的爱情。
3、人们总是想为大自然的变迁寻求解释。这就是他们何以在科学还没有产生之前,会编造出那些神话故事的原因。
4、…历史观和医学的新走向…
5、这是本哲学启蒙书,
6、印度、希腊、古代北欧神话:以哲学或思索的观点看世界的倾向,为神造像。
7、苏菲的世界是个现实的世界。人类社会的发展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自盘古开天地,由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8、…靠思考能走多远…
9、由于他对人的理性具有不可动摇的信念,因此他显然是一个理性主义者。
10、作为苏菲的老师,艾伯特·诺克斯代表理想的哲学家。他从不急于判断,总是思考自己所做的事。艾伯特强烈信仰哲学,因为哲学让他明白他因艾勃特·纳格的意志而存在。艾伯特是位出色的老师,因为他迫使苏菲自己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从不为她降低难度,同时他也关心苏菲,希望她能学好。
11、目的因:他相信自然界的每一件事物都有其目的,如天空下雨是为了让植物生长。
12、读这本书就好像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泛,但并不紊乱,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13、…以人为中心的哲学…
14、…善与恶之间脆弱的平衡…
15、他们相信,世上必定有某种“东西”,万物皆由此衍生,而且最终仍旧回归于此。
16、柏拉图也相信,自然界所有的现象都只是永恒形式或理型的影子。但大多数人活在影子之间就已经感到心满意足。他们从不去思考是什么东西投射出这些影子。他们认为世间就只有影子,甚至从不曾认清世间万物都只是影子,也因此他们对于自身灵魂不朽的物质从不在意。
17、将世界看做无休止的善恶对抗,试图预测世界前途,洞察世界历史。
18、等书。目前定居奥斯陆,为一自由作家。
19、刚买这个书的时候,我的兴趣并非很大,随手翻了几页,可是没想到一下子就看上瘾了。这本书不与其他的小说一样,也只因单纯的故事情节吸引着我们,更是对哲学以美的享受,一本哲学启蒙书,使我受益匪浅。我们生活的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只是这白兔的体积极其庞大,因此这场戏法要数十亿年才变得出来。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
20、生与死正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
1、德谟克利特斯
2、苏菲从这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苏菲遇到了一位名叫阿尔伯特的老人,两人从远古时代到现在,从神话,命运到启蒙,游历了从古至今的哲学殿堂,从神话,命运讲到启蒙,索菲开始思考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国到弗洛伊德的大师们所考虑的基本问题。
3、、《纸牌的秘密》(
4、人没有天生的概念:人们通过特征给事物加以分类,而人的最大特征是具有理性。
5、然而,信与思能否共存?后世的哲学家们为了在其中找一个平衡,提出了许多构想……
6、我究竟是谁:一个名字,一张面孔,究竟什么能定义一个人?一个帅气多金有才华的年轻人,等到才思枯竭穷困潦倒的老年,难道就不是他了?这是每个人出生后都必须去完成的课题,但至少有一点是确定的:
7、而最具颠覆性的人往往是那些提出问题的人,回答问题反而没那么危险。内心的某种信念驱使着他,却最终使他断送了性命。“执迷不悟”,所以“非死不可”。
8、自我认识:小说中主要人物苏菲通过各种方式寻找自我,理解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9、自然派哲学家
10、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乃是万物中最完全的生命。人能够像植物一般生长并吸收养分,也能够像动物一般有感觉并能移动。除此之外,人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质,就是理性思考的能力。
11、苏菲最开始接触到的哲学问题是‘你是谁’和‘世界从何而来’。这个问题自己一直在思考,也增加了我看这本书的兴趣。还有,书的开头出现了要苏菲转交给席德的信,这些都设置了悬念,也让我们渐渐踏入哲学的世界。有许多哲学我们无法通过查资料得到确切的答案,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并且那些哲学问题不会有统一的答案,我们的思想更加自由。
12、如果世间只有植物和动物,就没有人可以区分猫和狗、百合与鹅莓之间的不同。植物和动物虽然也活着,但我们是唯一可以将大自然加以分类的生物。
13、启示:学无止境,每一段哲学之路都会引导一种主流思想。纵观全书,哲学也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从肤浅到深刻的,从幼稚到成熟的。这是人们对自己、对世界、对起源的思考,是人类认识自己的历程。《苏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又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思考。
14、我们可以说“质料”总是致力于实现一种内在的可能性。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然界的每一种变化,都是物质从“潜能”转变为“实现”的结果。
15、亚里士多德在欧洲文化中的地位,不仅是因为创造了很多现代科学家使用的词汇,还发明了很多科学并加以分类。
16、谈及哲学,大家可能觉得这是一个极其深奥的问题,说实话,在看这本书前,我也有这样的感受,这种心理迫使我不得不翻开这本书,去探究它其中的奥秘。看完之后,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感受从我心中升腾而起--感到世界是那样的大,我们就是身在其中的一只小蚂蚁,也感到自己仿佛不是身在其世界,而是感到我们正在用心与世界面对面的交流。
17、《苏菲的世界》这本小说讲的是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18、作者通过将哲学概念融入故事情节中,使得哲学变得生动有趣,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探索。
19、公元前450年左右起,雅典成为了希腊王国的文化中心。与自然派不同,雅典哲学家的兴趣主要在个人本身,以及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这一时期出现了三位伟大的古典派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0、、《圣诞的故事》(
1、希腊文化的特色就在于国与国、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界线泯灭了。原来大家都是各信各的“国教”,随着疆界的淡化,各民族信仰混合在一起,有人开始怀疑自己原本所持的生命哲学,使得近古时期充满了宗教质疑、文化解体和悲观主义。
2、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
3、苏菲·阿曼德森
4、德谟克利特并不相信有任何“力量”或“灵魂”介入大自然的变化过程。他认为世间唯一存在的东西就只有原子与虚空。由于只相信物质的东西,因此我们称他为唯物论者。
5、值得一提的是,柏拉图认为女人只要接受和男人一样的训练,无须生育持家的话,也会拥有和男人不相上下的理性思考能力,有效治理国家。
6、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
7、《苏菲的世界》是一部西方哲学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在故事安排上充满梦境般的想象力。苏菲与席德互为镜像的戏中戏结构,以及两个世界的逐渐融合,让人不禁想起电影《穆赫兰道》。起先抛出一个谜团,在寻找线索的过程中,违背现实常理的情境越来越多,“世界”变得混乱滑稽,真相开始浮出水面。
8、还记得苏格拉底之死吗?耶稣最终也没能逃脱同样的命运。
9、席勒,书中的真实人物,就是一个普通小孩,没什么特点。
10、…基督教逐渐渗透希腊罗马地区…
11、柏拉图太过沉迷于永恒的形式或理型,亚里士多德则对大自然的循环变化感兴趣。
12、…在某个时刻事物必然从无到有…
13、希腊文化时期形成的各宗教信仰,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教导人如何获得救赎,免于一死。
14、一、哲学思想发展
15、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以来,已成为挪威世界级的作家。1991年《苏菲的世界》一出书就成为挪威、丹麦、瑞典和德国的畅销书,版权并已卖出三十几国,成为挪威继1990年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汉姆之后最成功的本土作家。
16、《苏菲的世界》是讲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给她寄信的人非常神秘,就这样,在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佛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17、亚里士多德想把大自然“房间”内的东西都彻底地分门别类。他试图显示自然界里的每一件事物都各自有其所属的类目或次类目。
18、不可思议的是,在艾勃特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是艾勃特少校意识的一部分,在忠实的完成自己主角的任务之余,他们开始了向上帝的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最终,这本书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艾勃特和苏菲莫名的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19、赫拉克里特斯: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世上一定有一种“普遍的理性”指导大自然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我们的感官认知是可靠的。
20、当耶稣被下葬后,人们期盼他能从坟墓中复活,但其实从犹太人的观点来看,世间并没有不朽的灵魂,也没有任何形式的转生,这些都是希腊人和整个印欧民族的想法。基督教认为没有什么是生来不朽的,我们免于死亡和天谴,是上帝所行神迹之故。
1、一件事物的“形式”不但说明了这件事物的潜能,也说明了它的极限。
2、最喜欢主人公苏菲。她是一个充满好奇心又活力十足的小女孩。
3、席德是艾勃特·纳格的女儿,苏菲和艾伯特都是为逗她开心而创造出的人物。和苏菲一样,席德也爱沉思,书中的哲学家引发了她的极大兴趣。席德还极富同情心,她同情苏菲和艾伯特,而她父亲却把他们的生活玩并于股掌之中。席德很独立,在父亲从黎巴嫩回家途中她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此来证明她的独立性。席德深思熟虑,但有时也相信直觉甚于其理智。正是她的直觉告诉她苏菲真实存在。
4、显然我们更了解自己,但第一个问题回答起来,也并不容易。
5、亚里士多德认为,快乐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过着享乐的生活,一种是做一个自由而负责的公民,另一种则是做一个思想家与哲学家。接着,他强调,人要同时达到这三个标准才能找到幸福与满足。
6、《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7、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8、帕梅尼德斯:万物是亘古长存的,世上并没有真正的变化,感官不能使我们正确认识世界,要相信理性的思考。
9、然而,就在希腊哲学家努力为大自然的变化寻求符合自然的解释时,最早的一批历史学家也开始为历史事件寻求合理的解释。
10、赫拉克里特斯指出,世间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从未生病,就不会知道健康的滋味。如果我们从未尝过饥饿的痛苦,我们在饱足时就不会感到愉悦。如果世上从未有过战争,我们就不会珍惜和平。如果没有冬天,春天也不会来临。
11、《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又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12、诡辩学家认为,我们虽然无法知道所有自然之谜的答案,却可以肯定人类必须学习如何共同生活。因此,他们宁愿关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的问题。
13、科技给生活带来的变化让人惊讶,相比之下,哲学更像一抹不易被察觉的底色。技术也好,文明也好,也许并不只是在创造新事物,而是在实现遥远星空下的一闪灵光。
14、安纳萨哥拉斯:大自然是由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组成,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部分,而整体存在于每一个微小的部分中。
15、作为一本面向青少年的启蒙读物,《苏菲》的语言风格稍显低龄化,哲学论述也不够严谨。与其把它当做正经的哲学入门书来看,不如当做一本启发思考的读物,在心里种一粒哲学的种子。
16、◆自然派哲学家
17、社会每一次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每一次的更换,产生着巨大的冲击,一次次冲破野蛮的桎梏,进而把人类带入一个崭新文明的世界。
18、苏菲的妈妈是该书中最滑稽的角色之一,因为她为苏菲的哲学经历提供了一个陪衬。阿曼德森夫人认为女儿一定是丢了魂,才会开始执着于研究人和动物的差异以及思想如何塑造了人类这些问题。不幸的是,她还代表了世界上那些不愿思考的人。艾伯特警告苏菲说,那样的人并不在少数。
19、她能够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并能实践自己所想。为人友善,但不善交际。更多时候她是在自省,而不是交谈。她很挑剔,对她爱的人也不放过。在整本书中她的母亲不得不多次听苏菲的批评,乔安和艾勃特也听了不少。苏菲坚持自己的看法,只愿说出自己的心中所想。
20、第二个问题,“宇宙一直存在”和“宇宙从无到有”,你更偏向哪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