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4年,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王冶秋先生在洪洞的一次考察中,确认了一个珍贵的明代遗迹——苏三监狱,并留下了一首诗作:“虎头牢里羁红妆,一曲搅乱臭水浆。王三公子今何在?此处空留丈八墙。”这段历史见证了监狱的辉煌与沧桑。然而,在动荡的十年间,苏三监狱不幸被毁。现存的苏三监狱原建于明代,共有两道门,墙高狱深,分普通牢房和死囚牢房,两组建筑相连为一体。普通牢房12间,禁房2间,狱神龛一座。死囚牢处于后院,门头额有虎头牌,内有瓦房与窟洞房,苏三就曾被关押在窟房内。院内有井一眼,人称其为“苏三井”,水井旁有洗衣石槽。院内围墙高厚坚实。在明朝时期,洪洞县曾有一座与历史人物苏三紧密相关的监狱,名为“苏三监狱”,因其在文学作品中的描绘而广为人知。这座监狱的根源可以追溯到明洪武二年,当时的知县杨茂建造了"苏三供堂",即洪洞县衙大堂。然而,真正让苏三监狱名声大噪的是明正德年间,著名妓女苏三在这里遭受冤狱,被囚禁。
刘推官公正审理,为苏三洗刷了冤屈,真正的罪犯被绳之以法,贪官王氏被撤职查办。最终,苏三与王景隆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正义得到了伸张。苏原名周玉姐,明代山西大同府周家庄人。六岁时父母双亡,后被拐卖到北京苏淮妓院,遂改姓为苏。她到妓院前已有二妓,故取名三儿,“玉堂春”是她的花名。官宦子弟王景隆冶游相遇苏一见钟情,过从甚密。苏三要王景隆发奋上进,誓言不再从人。明代监狱,俗称“苏三监狱”,那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苏三起解注发生在这儿。明正德年间(公元一五零—一五二一年)北京名妓苏三在洪洞县蒙冤落难囚于此监。苏三出身于官宦人家,本姓周,因家境生变,投亲不遇,被拐骗卖入北京一苏姓人开的妓院,提行三姐,故名苏号“玉堂春”。苏三监狱特指监狱内的死囚牢,当地人俗称“虎头牢”。死囚牢位于普通牢房的南端,迎面墙上画有一个狰狞的“虎头”,下方有极小且低矮的门洞,形似虎口。“虎头门”仅高3尺,墙壁厚达8尺,双门双墙,异常坚固。进入此门,人需弯腰并下蹲。牢门顶上的“虎头”,并非老虎,而是传说中的猛兽——狴犴。
位于今洪洞县政府院内西南的"苏三监狱",原是明代的司法设施,坐落在明洪洞县衙西南角,设计巧妙。其大门悬挂着“明苏三监狱代监狱”的牌匾,以此纪念历史人物苏外院是监狱的办公区域,右侧院落设有普通监房,共有十几间,过道上设置了铁丝网和铜铃,一旦犯人试图越墙逃脱,铜铃就会响起,警戒森严。“苏三监狱”在今洪洞县新建南路莲花广场,亦即明洪洞县衙西南角。明代监狱设计巧夺天工。两边共有监牢十余间,过道顶上布有铁丝网,网上挂有铜铃,一有犯人企图越墙逃跑,便会触响铜铃。过道的尽头,正对的是狱卒的值班室,右面的墙上有狱神的供位,传说当年囚犯入狱都要参拜狱神。这座监狱因《苏三起解》的故事而闻名,苏原名周玉姐,是山西大同府的女子,后被拐卖至北京的妓院,改姓苏。她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尤其是与王景隆的爱情故事,曾被冯梦龙写入《警世通言》。京剧和地方戏曲中,苏三的遭遇被改编为《苏三起解》等剧目,深受观众喜爱。直到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洪洞县司法科还保存着苏三的案卷。王景隆是苏三的同乡这个情节,就是从苏三的供词里发现的。
明代监狱,建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监狱。因戏剧《苏三起解》中的故事,它被赋予了“苏三监狱”的别名。监狱原本是洪洞县衙的一部分,由知县杨茂于洪武二年(1370年)创建。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6年),因地震损毁,但依照明代建筑风格进行了重建。明代监狱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明代监狱。因相传戏剧中的苏三在此受审、监禁,故又称“苏三监狱”。监狱为洪洞县衙的一部分,由知县杨茂主持于明洪武二年(1370年)所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6年)因地震坍塌依明制重建。洪洞明代监狱,一处见证了历史痕迹的古迹,其总面积达到610平方米。一进门,过厅内悬挂着董寿平大师亲题的“苏三监狱”匾额,显得庄重而独特。走过过厅,便是普监,由十二间监房形成南北通道,监房之间天网密布,挂满响铃,以防犯人逃脱。明代监狱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唯一一座保持明代建筑风格的监狱,也是现存最早的监狱之监狱的外院东房设有一个展示苏三悲欢离合故事原委与背景的蜡像馆。苏原名周玉洁,是河北省广平府曲周县人(现为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人)。
在今天的文章中,我们分享了一些关于苏三监狱和苏三监狱历史的知识。如果您对此感兴趣,请关注我们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