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性也”这句古语,乍一听似乎直白,细究却暗藏深意,它出自《孟子·告子上》,但并非孟子原话,而是告子与孟子辩论时提出的观点,原文中,告子说:“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短短几个字,却引发了千年来关于人性本质的争论,这句话究竟如何理解?它又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观念?
“食”指饮食,“色”指情欲,“性”即人的本性,告子认为,对食物和情欲的需求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这种观点与现代生物学不谋而合——进食维持个体生存,情欲保障种族延续,二者皆是生物最底层的本能,孔子在《礼记》中也曾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进一步佐证了这一普世认知。
值得注意的是,告子将“食色”并列,并未赋予道德评判,这与儒家“克己复礼”的教化形成对比,更接近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孟子激烈反驳告子,并非否定食色的客观存在,而是反对将其等同于人性的全部,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才是人性的核心,人见到孩童坠井会本能施救,这种“恻隐之心”超越了生存需求,体现道德本性。
这场辩论实则揭示了两种哲学立场:
“食色性也”在后世文化中屡被引用,但解读因时代而异:
今天重提“食色性也”,意义何在?
“食色性也”像一面镜子,照见人性的原始冲动与文明追求,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既非放纵,也非禁绝,而是在理解本能的基础上,探寻更高层次的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