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思是说,当齐军第一次击鼓的时候,是士气正旺的时候,这是后不可以出兵对战。第二次击鼓,齐军士气会衰竭一些,到第三次击鼓时,齐军的士气已经彻底衰竭了,这时候我军士气正锐,乘机出战,就可以克敌制胜了。果然,鲁国此战大败齐国。
2、这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来历。
3、古代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不大家一起在地上比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4、中国的成语很多都来源于战争,而且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
5、庞涓果然上当,率军回救大梁。在桂陵被孙膑设下的伏兵打得大败。
6、汉宣帝认为魏丞说的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意见。
7、春秋时候,晋国世家赵氏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己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8、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9、讲几个与战争有关的成语小故事。
10、齐国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发救赵。
11、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进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30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工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12、庞娟追到马陵道,已经天黑。看到挡路的树干,命人抬走。发现树上写有字,就让人点起火把,看到了树上的字。
13、淝水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14、结果齐军万箭齐发,庞涓果然死的此树之下。
15、中国的成浯很多,几乎每个成语后面都有一段小故事,从古流传至今。它不仅表明了汉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也反映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传承不止。
16、小偷找来一把大锤子,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钟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17、楚汉争霸,项羽势力强大,而刘邦势力较弱,退居汉中,在前往汉中的路上,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把一路上的栈道全部烧毁了,表示自己听从项羽的指令,不会离开汉中争霸天下。
18、【歇后语】:九里山前摆战场;乌江岸上困霸王
19、【举例造句】: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只得服从了。朱自清《航船中的文明》
20、至此,船上的人纷纷大笑起来,说:“船一直在行进,而你的宝剑却沉入了水底不动,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剑呢?” 其实,剑掉落在江中后,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1、明修栈道和暗渡陈仓
2、这就是成语“围魏救赵”的来历。
3、然而到了汉中后,刘邦却派人去修复栈道,以迷惑项羽,实际上暗地里从陈仓绕道,击败了项羽的大将章邯,然后一路平定三秦,最终夺取了天下,建立了汉朝。
4、【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率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陈国闲居等待封官。吴王夫差灭了越国后,势力强大,率领披发左衽的吴兵乘机攻打陈国,陈君连夜潜逃,孔子还是按计划去主持祭祀仪式,外面兵荒马乱,乐工继续奏乐,弟子们强拉他上车,逃出陈国前往蔡国。
5、【故事】: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攻占秦都以后,烧杀掳掠,人民怨声载道。汉王刘邦趁机出击想衣锦还乡的项羽,让大军把项羽围在垓下,并设下“四面楚歌”之计,项羽以为汉军已经攻占楚地,以为天要灭他,只好边饮酒边唱歌,悲壮自刎身亡。
6、【灯谜】:乌江岸上困霸王
7、【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8、孙膑在马陵道上设置了伏兵。并在树干上刻下“庞涓死在此树之下”,放置路中,并约定点火为号,万箭齐发。
9、【出处】春秋·李耳《老子》第六十九章:“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王弼注:“抗,举也;加,当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胜。”
10、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大军进攻东晋,东晋派将军谢石。谢玄领兵拒敌。秦军沿着淝水西岸布阵,阻止晋军反攻。谢玄派人对苻坚说:“如果你能把军队后撤一点,让出一块地方,晋军渡过淝水,两军就可以决一死战了。”
11、大家虽然都不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做,但也不再去问他。 船靠岸后那楚国人立即在船上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不见宝剑的影子。他觉得很奇怪,自言自语说:“我的宝剑不就是在这里掉下去吗?我还在这里刻了记号呢,怎么会找不到的呢?”
12、【释义】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13、庞乾再次从韩国撤兵,回救魏国。孙膑从魏国撤军,庞涓在后紧追不放。
14、【成语故事】汉朝时,汉朝的军队经常在周边地区和匈奴的军队发生战争。在公元前六十八年,又发生了一次战争。汉军夺了车师,匈奴也派骑兵袭击车师。
15、公元前341年,魏国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生病又采取围魏救赵的打法,攻打魏国。
16、孙膑提出,魏国军队围困邯郸,国内必然空虚,不如率军直接攻打魏国国都大梁,迫使庞涓撤军回救大梁,然后在庞涓回军的路上,伏击魏军。田忌同意了。
17、成语故事有:刻舟求剑、画蛇添足、指鹿为马、揠苗助长、亡羊补牢、掩耳盗铃、一叶障目等等。
18、【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9、鲁国人曹刿随同鲁庄公指挥。他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20、孙膑到魏国后受到魏王器重,庞涓开始忌妒孙膑,向魏王进谗言,对孙膑施行了膑刑。
1、孙膑与庞涓同为鬼谷子弟子,是同门师兄弟。后庞涓下山后被魏王所重用。念及师兄弟情,他写信让孙膑来魏国。
2、一鼓作气和再衰而竭
3、这就是成语“一鼓作气”和“再衰而竭”的来历。
4、这个故事中强大的前秦军队,因为指挥失当,一旦溃败,惊慌逃命时,什么都顾不得了,风声,鹤鸣声,草木,听在他们耳朵里,看在他们眼睛里,都成了前来痛打落水狗的晋军,狼狈像可想而知。
5、这就是成语“增兵减灶”的来历。
6、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国人似乎胸有成竹,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并向大家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7、【出处】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
8、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于是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还能够为它画脚呢!”他还没有画完蛇的脚,另一个人的蛇就画好了,那个人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随后喝完了那壶酒。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9、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战争的计策是多样性的,可以表面上去佯攻,而暗地里从另外一面进击,以迷惑敌人,会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10、【用法】:作定语、状语;指孤立无援
11、孙膑装疯卖傻逃回齐国,受到了齐威王的重用。
12、围魏救赵和增兵减灶
13、一鼓作气在战斗中一鼓时作战气势最我盛,二鼓过后气势就有所衰落打到第三鼓时军士的士气就衰竭了,所以作战要一鼓作气,拿下敌人
14、这个故事其实是我们很熟悉的,来自于中学语文课本里的《曹刿论战》。
15、孙膑采用增兵减灶的方法,军队不断增员的情况下,军用的炉灶却不断的在减少。唐娟看了后大喜过望,以为齐军的逃兵在不断增加。于是抛弃辎重,轻装追击。
16、接着,魏丞又指出了攻打匈奴的错误主张:“如果我们出兵的话,即使是打了胜仗,也会后患无穷。仗着国大人多而出兵攻打别人,炫耀武力,这样的军队就是骄横的军队。而骄横的军队一定回灭亡。”
17、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和敌人对战的时候,一定要先避其锋芒,等到对方士气衰落的时候,再发动攻击,此时地方士气下降,而我方士气正强,以士气强锐去攻击士气低落,自然会轻易取胜。
18、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19、这个故事说明,兵无常法,水无常形。同一种策略,可以反复使用,同样能收到奇效。
20、话说当年姜小白和哥哥姜纠争王位,公子纠的背后是鲁国在支持。后来姜小白争到了王位,就是齐桓公,他自然对鲁国有意见。所以继位后,派兵攻打鲁国。
1、风声鹤唳和草木皆兵
2、公元前354年,庞涓率魏国军队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