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线-

首页 > 网名 / 正文

兵不厌诈,打仗就得玩心眼儿!兵不厌诈是什么意思

2025-05-27 15:07:24 网名

“兵不厌诈”是一句流传千年的军事格言,出自《孙子兵法·计篇》:“兵者,诡道也。”后由《韩非子·难一》明确总结为“战阵之间,不厌诈伪”,短短四字,道破了战争的核心逻辑——胜利往往属于更善于欺骗对手的一方。

字面与深层含义

“兵”指军事行动,“厌”意为排斥、忌讳,“诈”即欺骗、谋略,直译为“用兵不排斥欺诈”,深层含义则是:在对抗性竞争中,合理运用伪装、误导、虚实结合等手段,是制胜的关键,这与西方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战争是充满不确定性的领域”的观点不谋而合。

历史中的经典案例

  1. 孙膑减灶诱敌(战国时期)
    齐国军师孙膑与魏将庞涓对决时,故意逐日减少行军灶的数量,制造齐军士兵溃逃的假象,庞涓轻敌追击,最终在马陵道遭伏击全军覆没。

  2. 赤壁之火攻(三国时期)
    周瑜和黄盖诈降曹操,借东风火攻连环船,曹操因轻信“投降”而放松警惕,结果八十万大军灰飞烟灭。

  3. 诺曼底登陆(二战)
    盟军通过虚假电台、充气坦克等手段,让德军误判主攻方向在加莱,成功掩护诺曼底登陆,扭转欧洲战局。

军事之外的延伸应用

“兵不厌诈”的智慧早已超越战场,渗透到商业、体育、甚至日常生活:

  • 商战博弈:企业常通过释放烟雾弹迷惑竞争对手,如苹果发布会前严格保密产品细节,制造市场期待。
  • 体育竞技:足球中的假动作、篮球中的变向突破,本质都是“诈”的体现。
  • 人际交往:谈判中隐藏底牌、职场中低调布局,亦可视为一种策略性“诈术”。

道德争议与边界

尽管“诈”是竞争常态,但需警惕两个原则:

  1. 合法性:欺诈不能突破法律底线(如商业诈骗)。
  2. 目的正义性:春秋时期宋襄公坚持“不鼓不成列”的迂腐仁义,反被后人讥讽;但若为私利滥杀无辜,则背离了“诈”的本意。

现代社会的启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兵不厌诈”演变为“信息战”,从网络舆论操控到AI深度伪造,欺骗手段日益高科技化,个人需培养批判性思维,正如《孙子兵法》所言:“多算胜,少算不胜。”


“兵不厌诈”不是鼓励无底线欺骗,而是强调在复杂竞争中,智慧与策略的价值,无论是战场、商场还是人生赛场,唯有虚实结合、谋定后动,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