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语“并作十分春”是诗的最高境界。“十分春”,意即完美无缺的崇高境界。这种境界是人类的理想境界,是众生共缔的。诗人用“梅”、“雪”和“诗”的形象来创造这种境界,意味着三者缺一不可,含意十分深远。诗用藏锋收笔,反照“梅雪争春”,反起正收,反正相依,首尾呼应,往复迭宕。
2、写四幅时,可书刘禹锡的《陋室铭》,用篆书、隶书或行书、草书和楷书均可。
3、酒宴到了这时,已经从开始的悲伤转为热闹了。于是李白狂歌道:“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他说,岑夫子,丹丘生,请喝酒吧,不要停杯。我为你们唱首歌,你们都侧着耳朵仔细听。
4、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诗的开头,就写人生短暂光阴易逝,这是个早被文人嚼烂的主题,却没人能写出李白的声势。你看见了吗?黄河之水从天而降,它奔向大海,永不回头。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我国地势特点又是西高东低,站在下游观看,黄河仿佛从天而降,东向大海,一泻千里,势不可挡。一个“来”,一个“去”,在这“一来一去”之间,虽是滚滚向前,一去不返,却又构成一种往复回还的咏叹。
6、国画和书法毕竟还是有所异同的,国画需要意境,需要对细节、整体、笔墨皴擦等方面表达,书法对整体章法、线条、笔墨干湿进行表达。个人认为国画反而会更困难一些,据笔者了解,国画画的好,再学习书法比较容易上手,并达到较高水平。书法写得好,学习国画也是进步飞速。
7、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8、自揣明年犹健在,东箱更觅茜金栽。
9、《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
10、这般神奇景色,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绝顶,以期遇到一览众山小的效果。
11、几个长句之后,突然出现了急促有力的短句,像音乐中打着鼓点。本来还斯文的喝着酒,随着越喝越高兴,就开始大呼大叫起来。不但如此,他还唱了起来。他唱了什么呢?他唱的是——
12、径尺千余朵,人间有此花。
13、这是大自然的造化,同时聚集山南山北神崎秀丽的结晶。山南山北的神明晨昏今判的清楚,泛指泰山的雄伟高大。
14、“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钟鼓馔玉”的生活不值得追求,他只想长醉,不愿醒来。这情绪不是欢乐,而是激愤啊!李白不是仇视富贵的人,他的入仕之心始终都很强烈。只因世事污浊,富贵并不属于有才能的人。而清醒的时候,就会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郁闷,所以他宁愿长醉不醒。既然愿意长醉,那就继续喝酒吧!
15、回到卢梅坡的《雪梅》,可以说诗人借批评梅花“争春”来解剖社会,讥讽封建官僚为功名利禄而蝇营角逐。诗人把争功名争权利的丑恶现实熔铸成“梅雪争春”的闹剧,为读者拭光了一面镜子,让读者睹影知竿,见微知著。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十分春色”的崇高境界,确是匠心经营,涉笔成趣。这正是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异帜独标了。
16、岱宗:对泰山的尊称,五岳之首。
17、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18、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19、曹操《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0、荡胸生曾云,决皉入归鸟。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7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3、于右任先生生活的时期,必然会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当时的他作为一个社会的愤青,一个任侠之士,一个非常不满当时腐朽统治的革命者,在审美观上自然会偏向雄浑博大,而且在日本收到过孙中山、黄兴先生的影响,于右任先生更是认为魏碑“尚武”,在选择上也偏向于魏碑,书风上也更加容易接近碑学。
4、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5、“我们学习于右任先生的书法,不能单看技巧,因为从他那很难寻找一种规律,当中的大情怀是学不来的。他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他的家国情怀赋予了其丰厚的书法艺术内涵,而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和平发展的年代,让我们有责任将传统向更高、更远、更新的方向推进。”管峻说。
6、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7、毛泽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8、我觉得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的大字很美,适合习书者写大字!
9、于右任的书法还表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从其书法中不难看出儒家的中和思想。
10、人启口道:若与雪花比白,梅花稍逊三分多若与梅花比香,雪花略输一筹。梅花与雪花,各有所长,各有所短。诗人的哲理当然是天经地义的。但,诗写至此,便戛然而止。诗外之意,自是不能使双方心悦诚服,争论还在持续着。
11、“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虐”。留名的是曹植,这里化用了曹植《名都篇》中的“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在这里,李白自比曹植。古来饮者不计其数,为什么偏爱曹子建呢。那是因为曹植才高八斗,却又难展抱负,这和李白是何其相似啊?
12、既然要千古名句,自然少不了千年的诗仙,一起欣赏李白的巅峰之作,被誉为“千古绝唱”,豪放背后,我个人觉得却是无尽的落寞
13、绝句虽是两首,其实是同一篇章。按照近体诗的模式,象是叙事,又象是抒情既有描写,也有议论。作者构思意境,完全摒弃一切传统格局,让神奇的想象自由驰骋,以风趣的笔触,传达了不争名利的主旨。
14、姚合《雪》诗云“与雪争光呈瑞色,共花争艳傍寒梅。”梅呈瑞色,想与雪花争光,雪傍寒梅,欲与梅花争艳。但,也只是媲美争妍而已,不害其同添春色。王安石访高士不遇时的题壁诗。诗云“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人借梅花以喻高士,夸饰梅花的香以抬高梅花的声誉。
15、锦园处处锁名花,步障层层簇绛纱。
16、《清平调其二》李白
17、感谢邀请![祈祷]
18、耶骆驼2020年8月29日
19、“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来圣贤如此,那诗人当然也是寂寞的,无法排遣寂寞,还是只能喝酒,而且还找了喝酒的理由并举例说明。那是哪个“饮者留其名”了呢?
20、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一幅漂亮的书法,总是给人带来快乐和美的享受,让你沉醉于美的艺术之中,这就是书法美的魅力。
3、先从空间范围夸张,极尽黄河之壮阔;再从时间范围夸张,极言人生之短促。这里既有用黄河一去不返来比喻人生不会回头,也是用黄河波澜壮阔来反衬人类的渺小弱微。纵然气势豪阔,也让人感到悲伤。但这种伤感绝不是某个人的,而是人类的共同命运,不是“小我”的,而是“大家”的,这就是李白的豪放!
4、当然,也有的把梅跟雪放在对立面。庚肩吾诗云“窗梅朝始发,庭雪晚初消。”梅与雪被诗人写成“参”“商”二星,出没不同时,好象不能并存共处。虽然如此,但也还有谦让之风。
5、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6、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
7、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8、清代的书法,帖学大坏,碑学勃兴,这一盛一衰的景象,也反映出了当时文化的转型。而碑学的目的就是要打破帖学向来的萎靡状态,返回到汉魏六朝的碑版,去品味蛮荒的力和顽强的势态,去追求一种生命的开张和充盈,让浑厚、沉着、博大的精神重新回到现实中来。
9、小市忽逢蒪菜出,曲栏初见牡丹开。
10、正当痛饮狂歌,好不热闹之时,一句“与尔同消万古愁”,全诗戛然收尾,诗开头那萦之不去的悲哀又回来了。人生短暂,世事污浊,那还需在说什么呢?只能是喝酒了,一醉解千愁,可喝什么酒,喝多少酒才能解这万古之愁呢?什么酒都解不了,多少酒都解不了这万古之愁。全诗至此结束,起的惊心动魄,收的鬼斧神工。
11、山上旅游景点颇多,是山东省文化旅游响当当的名片。
12、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13、梅占百花先,瑞雪兆丰年。梅以香专美,雪以白取胜。她们一同经历了风雨,一同抗击了寒流,又一同迎来了春天。她们给春天增添了锦绣。可是她们现在却要争个我高你低,我优你劣,岂不令人踌躇费解,无从评说但既然碰上了,不容袖手不顾,只得挺身向前,权当一次月旦评。
14、如果仅仅从书法层面上来看,其实很难看到于右任先生的妙处。
15、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6、我们很多人可能没读过这首《将进酒》,但一定听说过这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因为它太有震撼力了。
17、四色变而成百色,百般颜色百般香
18、“人生得意须尽欢”,这是一种生命的挥霍;“莫使金樽空对月”,这是一种钱财的挥霍。那这钱财问题又如何解决呢?李白的办法是“天上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两句人称“非李白不能道也”。只要自己的天才还在,挣钱还不是举手之劳吗?可见,这“千金散尽还复来”是建立在“天生我材必有用”基础上的。只要才能在,今天的挥霍就不必有什么顾虑。这就是李白的豪放!
19、《新晴赏牡丹》陆游
20、问泰山怎么样?山南山北置顶青青之色,在齐鲁大地上都能望见。
1、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书法的意境美是书法家所追求的更高目标或更高境界。所以书法之美,美在点画,美在结构,美在章法及神韵,便构成了书法的意境之美。
2、造化:即大自然。
3、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窦梁宾《雨中看牡丹》
5、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6、“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原来他不是主人,而是客人呐!但他已经反客为主,指挥主人了:喝这么痛快,怎么说钱不够了呢?你把你名贵的五花马,珍贵的千金裘,让你的小童拿去换酒喝呀!这就是李白,永远有着王者风范的李白,永远都那么颐指气使的李白。但别把他当做酒徒,他是一个天才,一个寂寞的天才。
7、书法的意境之美,是书家追求最高端的艺术,使之赏心悦目,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8、毛泽东的《重上井冈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9、“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不同于白居易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那种属于普通人温暖而不张扬的快乐。李白要的是排场和气派,他要“烹羊宰牛”,他要“一饮三百杯”。
10、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11、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2、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13、诗人总是梅雪并提,用来同时描绘春光,创造出许多优美的诗歌意境。
14、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5、起句只用“梅雪争春”四字,即将一场闹剧的冲突揭示在读者面前,省却了许多笔墨。“梅雪争春”是诗人艺术构思的起步,落脚却不在“争春”。这是逆起反点法。“未肯降”三字勾起“诗人搁笔费评章”句,顿挫一笔,缓纤矛盾。诗人为什么“费评章”呢不言之意,当于诗外求之。
16、中国历代帝王将相尊为神山。
17、斟酌君恩似春色,牡丹枝上独繁华。
18、泰山,中国十大名山之一。
19、望见泰山这般神奇,云气叠起兮涤荡心扉胸襟。我竭力睁开眼睛,却看到一群飞鸟映入眼帘。
20、在马怀素与李商隐的诗里,雪是主角,梅又成了配角。马诗云“就暖风光偏着柳,辞寒雪影半藏梅。”李诗云:“已遭江映柳,更被雪藏梅。”
1、然而,碑学与帖学,风格面貌以及创作方式截然不同,要实现两者之间的转变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内外因的结合才可以促成。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个共同的现象,大凡仁人志士和文化精英,在遭受挫折时,都会选择亲近书法,用书法来排遣苦闷及忧愁,疗治内心的精神创伤,于右任先生也不例外。
2、黄河水不会复返,那人生呢?从大河的奔流写到时光的流逝。“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你看见了吗?那华堂之上的主人,正在对镜悲叹:早晨还满头青丝,晚上就白首成雪。从青春到垂老的人生过程,李白就把它放到了一天中。人生如此短暂,这是多么令人震撼,令人心惊呀!
3、于右任,名伯循,字右任,祖籍陕西泾阳县斗口村,后来迁居三原。于右任先生于1879年4月11日生于陕西三原东关河道巷,1964年11月10日病逝于**省**市,享年86岁。
4、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5、心正如思,笔化浓山。
6、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7、第一,二句:
8、《浑侍中宅牡丹》刘禹锡
9、东风末放晓泥干,红药花开不耐寒。
10、诗写到这里,都是在劝人痛快喝酒,那您一定以为诗人就是那个热情好客的东道主吧?还真不是!
11、刘禹锡《赏牡丹》
12、把酒看花绕画栏,病身只得忍轻寒。
13、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1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5、写两幅时,可书唐诗、宋词及先贤圣人的名言名句。书体自选。
16、宋代有位不大知名的诗人,写过两首七绝。人名卢梅坡,诗名《雪梅》。其人不见经传,其诗不为名家所欣赏。然而,却有别具一格的两首好诗。
17、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18、《无题》薛蕙
19、陈默石《于右任年谱》1907年条中,于右任先生十岁开始学书,学书临帖一直未曾间断,功底相当扎实,书艺增长很快。
20、《牡丹吟》邵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