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线-

首页 > 文案 / 正文

水浒传青少版好词好句 优选汇总100句

2024-11-12 11:00:14 文案

一、水浒传青少版好词好句摘抄

1、李瓶儿嫁入西门庆家中不久怀孕,引起其它几位娘子的嫉妒,潘金莲更是百般诅咒,使李瓶儿不足月就早产,生下一子,西门庆大喜。又因为西门庆行贿得官,成为清河县提刑所的副提刑,双喜临门,就给孩子起名为官哥。此时,东京城西门庆女儿女婿两口子,因为朝政党争避祸于清河娘家,西门庆对女婿陈敬济信任有加。不想陈敬济也是一位多情的种子,没过多长时间,就与五娘潘金莲勾搭成奸。

2、开卷有益。无论是“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还是“少不看三国,老不看水浒”,都不是积极的应对态度。

3、误走妖魔的,为何就是“洪”太尉,而不是张太尉、李太尉呢?因为,施耐庵要把朱武、洪信这两个名字组合起来,隐射“朱洪武”。

4、《猜猜我有多爱你》

5、连环画作为中国几代人小时候的精神食粮,每每想起来的时候都是一种童年的美好回忆。

6、《水浒传》中梁山好汉上山之前的行为,多为现在的读者所诟病,杀人放火,拦路抢劫,黑帮林立,甚至下蒙汗药杀人卖人肉馒头。其实,这便是施耐庵的立意:宋江首先“还道”,然后,率领梁山好汉“行道”,妖魔-还道-行道,这就是梁山好汉故事的主旋律。那么,梁山好汉到底要行怎样的“道”呢?

7、Q:您从《细说三国》第一讲开始就提到“一时多少豪杰”是三国的关键句,感觉所谓豪杰,每个人会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想知道三国人物中谁最符合您心目中豪杰的形象?

8、不可读无头无尾的《水浒传》

9、读《水浒传》需要必要的引导

10、该书是一本睡前故事读物,充溢着爱的气氛和快乐的童趣。

11、中国文学史上,大概没有比三国更能勾连数代国人情感记忆的故事了。

12、之前有一段时间,我给我外甥辅导过一个多星期的作业。就有两个感受,这些孩子太辛苦了,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游戏的时间。他们面对的压力比我们在上初中的时候的压力大多了。作业,考试,似乎比我们那个时候多的多。而他们因为时代的进步和现实生活的改变,娱乐和休息的方式跟我们有着天壤之别。

13、理清前七十回中的主题思想,沿着施耐庵尊重历史的创作特点,以及书中的重大伏笔,才可读到《水浒传》之“尾”,达到“通读”的境界。

14、知道疫情发生这段时间,我才发现,原来我们的课堂有一天会被统统都搬到网络中,原来我们的老师都是天生的网红主播,原来孩子学习只是的方式和手段不仅仅只有通过纸质书,黑板来实现。

15、有这种思想的人,不是文盲,就是别有用心,制造道德混乱,混淆视听,颠倒黑白,否定传统文化,扭曲中华文明,蔑视古代经典,制造舆论病毒,不是“外来文化入侵”,就是内部蛀虫作乱!

16、书接上回,话说那行者武松,武二郎,来到了景阳冈下,别了店家,上到景阳冈。。。。。。武松松开那老虎,瘫坐在旁,却又看到树林中有个影子在晃动,好似一只老虎,武松心中大吃一惊,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17、那么,梁山好汉能不能坚持到抗金的历史时刻呢?书中也有伏笔,显示靖康之乱时,梁山好汉将大有作为。这个伏笔就是靖康之乱的隐喻“二龙相戏”,宋徽宗、宋钦宗坐井观天。

18、西门庆在家中与六房妻妾百般周旋之余,又在外边与各色妓女如李桂姐等相互往来,闹得乌烟瘴气。

19、《三国演义》也需要读出正能量

20、在这段文字中,施耐庵基本上阐明了“替天行道”这个主题,更抒发了借古喻今、以古讽今的家国情怀,是《水浒传》提纲挈领之所在。

二、水浒传青少版好词好句大全

1、A:我呢,说得可能更简单一点。我认为,曹魏是隐性的篡夺者,孙吴是刚性的独立者,而蜀汉是柔性的继承者。

2、先来讲一个与地理有关的知识,让我们见识一下施耐庵的学问。

3、《水浒传》思想超前,预言惊天

4、二、00后到底有没有看《水浒传》,他们更喜欢那种方式来欣赏我们过去的经典著作

5、第一,从语言特色来看,《水浒传》更接近白话文,或者说,基本上就是一部古典白话文小说。《三国演义》的文言文程度要深一点,有的段落、句子,以及人物的对白,还保留了《三国志》的风格,甚至直接从《三国志》复制粘贴过来。

6、Q:您如何看待“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说法?

7、真的真的吗?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8、且说宋江兵打高唐州,遇到会道术的高廉而无计可施。无奈之下,只得派戴宗、李逵去蓟州二仙山搬取公孙胜。《水浒传》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的事情,此时的蓟州是在辽国的疆域之内,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乃方外高人,居于“境外”修行没有毛病。但是,病关索杨雄竟然是蓟州两牢节级,石秀杀裴如海,时迁闹翠屏山都发生在敌国境内。

9、如2012年12月武汉第十届连环画交流会上,一本赵宏本绘制、1962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白蛇传》连环画,以底价1000元开拍,经过众多连藏爱好者激烈角逐,最终以3.8万元的高价成交。

10、也因为是本历史而创作,施耐庵不能背离历史,创作一个推翻北宋王朝的梁山故事。在这样两难的创作过程中,施耐庵便把赵匡胤的替天行道扩展为“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宋江及梁山好汉将按照这样一条道路,完成《水浒传》故事。

11、经典的魅力永远吸引我们。

12、在《魔戒》的结局中,多样性的神话世界渐渐隐去,人类则孤独的生存在自己的世界中。虽然有些伤感,不过还算是个比较圆满的结局,最起码人类世界还在。然而原教旨一把,去看看“诸神的黄昏”原本的设定,情况就不容乐观了。因为在这个世界末日中,所有的世界都被毁灭了。

1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觉得应该存在吗?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的。

14、答案是这样的,书上学,课文也让背诵,但是课下想看,没有时间,而且看书觉得很浪费时间,如果有那个时间还不如去看看动漫,刷刷抖音。他看过动漫版的三国,看过漫画版的水浒传。都已经不看纸质书了,除了课本之外,其他的纸质书基本上都不看。当时我觉得网络,电子产品对孩子们的毒害太深了。怎么能忘记经典,不好好看书呢?就跟觉得怎么不好好在教室听老师讲课差不多的一个事情。

15、此外还有一个程昱。程昱的重要性似乎也不在定策,它主要的功绩就是镇守泰山。我们知道鲁西之地从古到今一直有各种形式的盗匪,在曹操活着的时候,程昱就一直替他守住了这块地方,让曹魏没有后顾之忧。直到曹丕继位,程昱才进入到朝廷,成为一个重要的官僚。也就是说在曹操生前,程昱并没有发挥太多所谓谋士的功能。

16、晁盖、宋江是梁山佛道首领,相互救援,相互庇护,本是一体,施耐庵以这两大人物,来寄托自己的宗教思想。同时,严厉抨击宋徽宗“崇道抑佛”,破坏佛教的失道之策,可谓寓意深刻,思想超前。

17、正确对待“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18、“少不看三国,老不看水浒”,按题主的说法,“三国中的谋略,个人更理解为心机,心计”,年轻人看了,有变成老狐狸之嫌,故,三国这货色,少儿不宜;而对水浒,因为“水浒注重义气,老人家嘛,心平气和不应该更好”,所以,水浒这东东,老人不宜。

19、坦格利安家族,应该是冰火世界中最神秘的家族了。关于这个家族在真实世界的地缘背景,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来自于北欧。就我看到龙王家族两兄妹出镜后的第一感觉也是如此。这种感觉源自于两个因素:一是发色;二是龙。

20、古代,甚至一直到了解放前,由于文字的普及率没有现在这么高,存在很高的文盲率,也就是文学家们说的白丁,几乎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的人大有人在。所以,人们传播信息,知识,技能的最多的途径就是语言。

三、水浒传青少版好词好句摘抄大全

1、A:之前的回答,我提到过关于败走麦城关键性的问题。在那些怀有目的论或者是结果论的老于世故的人心目之中,关公之死可能并不单纯,其原因很可能是来自于刘备甚至诸葛亮的设计。

2、《水浒传》被斩首、被腰斩,这样的主题便无法得以体现,不知此书版本,就等于读了一部无头无尾《水浒传》,做“水浒通”大概是没指望了。

3、梁山不存在任何帮派、山头矛盾,更不存在晁宋之争,晁宋本是一体。

4、其实,不是施耐庵的地理是体育老师教的,而是我们没读懂《水浒传》,或者说,知识水平远远够不着施耐庵。

5、《张大春·细说三国》音频专栏,在中读上线近四个月。听众们随着这位文坛“侠客”听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三国的同时,也抛出了各自关于三国的种种疑问。如果你也对三国有着相似的热爱与好奇,不妨来听听张大春的回答——

6、入侵西欧的维京人,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挪威人和丹麦人。其中后者因为靠近欧洲大陆的原因,一直是北欧的核心并最先建立王国,挪威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丹麦的一部分。最先开始入侵不列颠群岛的并不是“丹麦维京人”而是生存条件更恶劣的“挪威维京人”。不过真正在英国乃至欧洲干出一番政治事业的,还是后来也耐不住寂寞的丹麦人。

7、施耐庵以此引出朱洪武、徐达、常遇春,是对大明王朝的不满和预言。施耐庵早年曾经投奔张士诚,而灭掉张士诚的就是徐达、常遇春。虽然,施耐庵的预言带有很深的个人情结,但是,历史却令人惊奇的印证了施耐庵在《水浒传》中的隐喻。

8、读书有法,以正确的方法读书,只能是人理解书、解读书,而不是书牵着人的鼻子走。因而,没有必要理会“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这句老话,大胆的让孩子接触古典名著,对于丰富其知识,开阔其眼界大有益处。

9、这一情节在“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中有照应,九天玄女曾经帮助皇帝战败蚩尤,是道家最高阶神。宋江则是道教紫府中的妖魔,到还道村接受九天玄女“替天行道”的使命,也是要还天下以太平。所以,梁山好汉大聚义对天盟誓,便是要“替天行道,保境安民”。

10、在1998年举办的98中国首届连环画拍卖会上,贺友直的线装三册一套《山乡巨变》以1400元拍出,陆俨少的三册一套《牛虻》,以1200元落槌成交。

11、Q:曹操和身边谋士的关系究竟如何?从前期创业到后期,他对身边不同谋士的态度有何变化?这方面和演义所展现的有何区别?

12、不过近代的章太炎在他的《訄书》里边也提到过,“葛氏假手于吴人,以陨关羽之命”。也就是说,诸葛亮是借着孙吴的力量杀了关羽,这是由于关羽破坏了诸葛亮原先“联吴抗曹”的方针,所以诸葛亮决定要借吴国人的手来除掉自己的人。这种含有目的论或者是结果论色彩的看法,我虽然不同意,不过我始终觉得章太炎的意见给了我们一个较宽广的视野。怎么说呢?走麦城战胜战败都不是关键,关键在于西蜀和东吴之间,荆州之地究竟谁属的意义。

13、名著《水浒传》是不是已经过时,00后还有多少人读《水浒传》?

14、然而仅仅是地理上的对应,还并不足以证明龙石岛的现实影射就是谢佩岛,我们还需要看看有没有地缘政治层面的历史证据。但凡对欧洲中世纪历史有些了解的读者,应该都能把“征服者”伊耿·坦格利安征服统一维斯特洛之举,同公元8-11世纪维京海盗入侵不列颠的那段历史联系起来。不过维京人对不列颠的侵扰,前后长达200余年,具体对应的是哪段历史,很多人未必清楚。

15、还有一个郭嘉,郭嘉在生前似乎并没有为曹操提供任何重要的战术和战略方针,但是在死后留下遗言“计定辽东”这件事情上,郭嘉似乎备受后世的推崇。也就是说以定辽东的这个方略来看,有大的眼光,有重要的意义。

16、于是,有读者便质疑,施耐庵的地理是体育老师教的,为了小说情节需要,胡乱瞎编地理位置。

17、女不看红楼,正是因为中多是儿女情长之事,多情色描写,女子看了容易心动。如“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等章节,多是描写男女之情,让人心动。

18、东吴认为荆州应该归还,而西蜀认为荆州恰恰是西蜀和东吴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屏障,战略之地不能不守,这就牵涉到东吴和西蜀之间有多大程度的互信。所以说不能够消灭曹魏,原因并不在于西蜀的战胜或战败与否,也不在于诸葛亮能不能够六出祁山,关键在于东吴西蜀其实没有足够的互信。设想两个偏安的小小政权都不能够彼此互信的话,如何去谈统一整个神州中原呢?

19、你难道真的不知道《金瓶梅》是什么书吗?

20、我读《水浒传》时,有一个比较特殊的环境。首先是家中长辈喜欢读这部书,给我正面讲了很多梁山好汉的故事,先受到了正能量的影响。这一点很重要。《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有很多地痞流氓,杀人放火的人,施耐庵反话正说,读者很容易把这些人读成英雄。

四、水浒传青少版好词好句好段摘抄

1、近60幅原创地图

2、对照冰火世界的描述,最让人感到不安的是关于“诸神黄昏”到来之前的预兆描述——“最先显示的预兆是人类面临不曾遇过的严冬。雪不停的下降,严霜使大地冰冻,刺骨的寒风在黑沈沈的天空呼啸,狂风暴雨不见阳光的日子一直持续下去。像这样悲惨的寒冬接连了三次,中间没有夏天,每天都是阴惨惨的日子。所有的人所期盼夏天全部落空。大雪不停地下,到处都结了冰。”

3、三国时期风云际会,英雄辈出,读之便会产生对书中人物无限敬仰的情绪。我读这部著作,也会经常产生一种英雄情结,心潮时而澎湃。这是一种良好的读书心态,是涵养个人胸怀,增强胸中胆气,敢于担当责任的正能量。央视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写得好: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4、值得学习的地方太多了。所谓及时雨呼保义,前者能急人之难,后者是义气为重。不能把事情都和阴谋联系起来。宋江结交江湖朋友更多是性格使然。江湖人重义气,仰慕他自然在情理之中。

5、《水浒传》由施耐庵先生书写。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6、上联:男不看西游,看猴就凭机缘,法力无边,又扯旗造反,易失之厚重,不利踏实上进;

7、但是,正如上文所讲的,施耐庵创作《水浒传》参阅了大量历史史料,其重大事件及重大节点,都与历史相吻合。举例说明:鲁智深的禅杖重六十二斤,讲的就是嘉佑三年,公元1058年放出妖魔,六十二年后的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宋江起义爆发,梁山开始大聚义。

8、蓟州在《水浒传》中,便是一个“遥郡”模式,施耐庵通过这样一个符码,真实的反映了历史的状况。

9、中国自古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男不看西游,女不看红楼。”之说。

10、在这一认知前提下,金发中地位最高的“银金发”给了龙母家族也就不足为怪了。不得不说,纯粹从美学角度来看,这头银金发也为饰演龙母的演员增色不少。如果她以原发色出演,估计就没有那么吸睛了。

11、过去的文化、娱乐产品太少,传播方式有限;

12、连环画俗称“小人书”。兴起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从上世纪五六十年的辉煌,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成熟顶峰。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起,由于电视文化不断普及,艺术欣赏多元化,连环画编创进入衰退期。

13、小年轻,读读水浒,看看宋江怎么谋事谋人、看看吴用怎么谋事谋人、看看柴进林冲卢俊义晁盖王伦……怎么不会谋事谋人,指定会助推自己的人生提升;长大一点儿了、阅历多一些了,抓紧读一读三国,看看孙权怎么谋事谋国、刘邦怎么谋事谋国、曹操怎么谋事谋国,看看司马氏怎么谋事谋国、诸葛亮怎么谋事谋国……也指定会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

14、晁盖绰号托塔天王,出自佛教毗沙门天王,也就是北方多闻天王,是佛教四大护法之一。但是,晁盖作为东溪村保正,却在山上建了一座灵官殿。灵官则是道教最大的护法,庇佑着东溪村。施耐庵以刘唐为线索,把晁盖与劫取生辰纲事连在了一起,有道教大护法,劫取生辰纲不仅伤害不到佛教护法,还将保护道家妖魔去梁山聚义。

15、针对后两句,有一副对联非常贴切:

16、A:如果我们纯粹以《三国演义》作蓝本,严格地说起来,曹操谋士并不多,最重要的应该是戏志才,不过戏志才究竟有什么表现,好像在演义之中也并不十分具体。其次就是荀攸和贾诩。我觉得荀彧也有一部分重要性,至少《三国演义》里边,把“迎献帝入许都”的计划放在了荀彧身上。不过这跟《三国志》的记载明显不同,在《三国志》里这是董昭的谋略。

17、我觉得,对于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学生而言,读书恰当其时,再晚点就到了学习任务更加繁重的高中时代,便没有更多时间更多精力去了解中国古典名著了。

18、《蚯蚓的日记》

19、施耐庵博学广识,历史积淀非常深厚

20、那么,是不是连同《征四寇》一起读就是全本《水浒传》了呢?这样更糟糕,因为,《征四寇》是彻头彻尾的反《水浒传》续书,比《荡寇志》还要厉害。那么,怎样读到全本《水浒传》呢?

五、水浒传青少版好词好句好段摘抄大全

1、“老不读三国”,是因为古时候老的概念跟现在不一样,现在老一般认为60岁以上,西方发达国家65岁以上才算初老,中国古代什么时候算老呢?因为古人的寿命比较短,所谓“老不读三国”,是指30岁以上成年人、有政治头脑的人,不让读三国。为什么?怕你推翻他统治。

2、目前中国,依法治国,用德育人!中华民族文化要继承,传统美德要发扬,民族团结要加强,同心同德才能国家强大,家庭安康幸福!

3、当然,还有一些人,不明白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用今天的社会环境来“套”古人故事,用今天的道德观念来抹杀古代英雄人物,这是非常荒唐可笑的,也是文化幼稚的表现。什么笑谈、戏说,借机否定历史,歪曲古代英雄人物,这是很可悲的!

4、从两个“替天行道”代表人物来看,施耐庵明确的表达了反皇帝的主题思想,赵匡胤结束五代战乱,宋江则结束宣和年间的乱象,达到“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聚义目标。这个主题分明就是反皇帝的,而且,施耐庵在书中以非常多的情节,表达了这个主题。

5、三、从口头的语言文学,到文字,再到电视剧,再到现在的二次元,动漫,我们承载文学的载体在变化,但是我们对于经典的致敬,传承永远都不会变。

6、因此,要做“水浒通”首先得读懂《水浒传》。要读懂《水浒传》,就得多涉猎历史知识。读一部书,学更多的知识,事半功倍,即便做不了“水浒通”,也是大有益处的。

7、还记得扎西小时候,收音机已经可以做到很小,装一节5号电池就可以听好几天,我的零花钱有一段时间就全部花在买电池了。在初中甚至高中的时候,最喜欢的就是上课偷偷的用耳机听单田芳老先生说的书了。结果导致有一段时间学习被耽误了很多,还好最后给追了回来,不至于现在除了搬砖没有别的手艺去挣钱养家糊口。

8、现在每次拿起小人书,都能回忆起小时候的画面,是一种童年的美好回忆。

9、这便是施耐庵的《水浒传》,反皇帝一直反到了朱洪武头上。续书《征四寇》则反其道而行之,美化了宋徽宗,让施耐庵这部伟大的著作变成了“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宣扬投降的反面教材。

10、三是社会正义。为了表现这个层面,作者可谓煞费苦心。他在梁山英雄形成阵势以后,及时提出了“替天行道”的命题。他把此前一个个单独或小群体行动的人物,全部纳入到梁山起义的大体制中来。所有英雄,好象都失去了当初的个性,而成为梁山实现整体政治目标的一个螺丝钉。为了体现这种思想,还特意虚构了九天玄女娘娘给宋江授三卷天书的情节,并让罗真人传授公孙胜五雷天罡正法时说:可救宋江,替天行道,保国安民。

11、当然,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其影响整个东南亚甚至全世界!家有珍宝,不知保护,反而自毁长城,对表现嚣张者,也必须依法惩处!

12、从小蚯蚓的观点看世界,纪录了学校、家庭和朋友之间的生活点滴,还有对自我、未来的想法,很能得到孩子认同。

13、《水浒传》寓意深刻,充满豪情

14、施耐庵将在七十回之后的故事中,继续释放梁山好汉的万丈豪情,宋江骑着照夜玉狮子与金国王子对阵!

15、辨析版本、对照历史,细读文本,探析施耐庵的创作思想,才能读到真正《水浒传》。虽然不一定能做到“水浒通”,但确实很有味道,很有收益。

16、Q:您怎么评述“败走麦城”这一蜀汉由盛转衰的关键点?

17、读《水浒传》,首先得搞清楚版本问题,否则,即便熟读也难以读到深处。甚至是被删改得面目全非的版本所误导。《水浒传》的版本源流比《红楼梦》还复杂,一篇短文绝对讲不清楚,此处只做简要介绍。

18、如2009年4月重庆第三届连环画拍卖会上,一本品相上好的《潘必正与陈妙常》连环画,拍出了5.1万元的天价。

19、现在的通行本大致采用的是“天都外臣序本”或者容与堂本,其中,还插入了余象斗不知从哪里搞来的田虎、王庆故事,总共一百二十回。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金圣叹批注的贯华堂本是主流版本。迄今,《水浒传》依然还在被删改,“嘉祐三年三月三日五更三点,天子驾坐紫宸殿,受百官朝贺已毕。”之前的一大段文字被删掉了。

20、老不读三国,讲的是人到老年,什么事都干不了,也干不成了。此时读这部书,想想英姿勃发的周公瑾、过关斩将的关云长、羽扇纶巾的诸葛亮,自己却一事无成,自信心便会遭到严重打击,精神意志便会因之颓废消沉。这样的人是不会读书,拿书中人物自喻,不是书呆子,就是自作多情。一生研究三国的大有人在,一生喜爱这部著作的更是不可胜数,又有几个人以周瑜为镜,以关公为鉴而自惭形秽呢?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