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原指蜀汉后主刘禅在亡国后被带到魏国,却因生活安逸而忘记故国,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沉迷于眼前的享乐,忘记了原本的责任或根本。
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攻破蜀汉都城成都,蜀汉灭亡,后主刘禅投降,被带到魏国首都洛阳,魏国权臣司马昭为了试探刘禅是否还有复国的野心,特意设宴款待他,并安排蜀地歌舞表演。
在场的蜀汉旧臣看到故国风物,无不伤感落泪,而刘禅却笑嘻嘻地欣赏,毫无悲戚之色,司马昭问:“你还想念蜀地吗?”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这里很快乐,不想念蜀地)。
这个回答让司马昭彻底放心,认为刘禅毫无威胁,但也让后人感叹他的昏庸无能。“乐不思蜀”就成了讽刺人贪图享乐、忘记根本的成语。
“乐不思蜀”不再局限于亡国之君的典故,而是广泛用于日常生活。
沉迷娱乐,荒废学业/工作
例子:“他整天打游戏,乐不思蜀,连期末考试都不复习。”
贪图安逸,不愿进取
例子:“有些人出国后,享受优渥生活,乐不思蜀,完全忘了当初的理想。”
被眼前利益迷惑,忘记初心
例子:“某些网红赚快钱后乐不思蜀,不再认真创作内容。”
这个成语带有明显的贬义,通常用来批评某人缺乏责任感、意志薄弱或目光短浅,在极少数幽默语境下,也可以用来调侃某人“太会享受”,但整体上还是以负面评价为主。
设定目标,保持清醒
享乐可以,但不能让它成为生活的全部,定期回顾自己的长期目标,避免被短期快乐迷惑。
培养自律习惯
比如设定娱乐时间限制,避免无节制地刷手机、打游戏。
多与有上进心的人交流
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如果身边都是努力奋斗的人,自己也不容易堕落。
相比之下,“乐不思蜀”更强调“忘记根本”,而不仅仅是沉迷。
“乐不思蜀”提醒我们:享受当下没错,但不能因此忘记自己的责任、理想或来时的路,人生需要平衡,既要会放松,也要保持清醒,否则,一时的快乐可能会让你失去更重要的东西。
下次当你“嗨”到忘乎所以时,不妨问问自己:我是不是有点“乐不思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