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线-

首页 > 摘抄 / 正文

声泪俱下的俱是啥意思?声泪俱下的俱是什么意思

2025-08-05 21:38:36 摘抄

“声泪俱下”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形容人极度悲伤,一边哭泣一边诉说,情绪激动到难以自持,但很多人对其中“俱”字的含义并不清楚——它究竟是“一起”还是“全部”?为什么用“俱”而不用“具”或“惧”?今天我们就来彻底解析这个字背后的语言密码。

“俱”字的原始含义

“俱”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皆也”,本义是“全部、共同”,它由“亻”(人)和“具”(器具)组成,最初表示多人共同准备器具,后引申为“一起行动”。

  • 《史记》中“项王瞋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的“俱”,即指“全部人马同时受惊”。
  • 王羲之《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咸”,与“俱”同义,都强调范围的完整性。

成语中的“俱”为何不可替换?

“声泪俱下”最早见于《晋书·王彬传》,原文描述王彬痛斥叛臣王敦时“音辞慷慨,声泪俱下”,这里的“俱”有两层精妙之处:

  1. 同步性:强调声音和眼泪同时迸发,若用“具”(工具)或“惧”(害怕)则完全偏离原意。
  2. 程度强化:与“声嘶力竭”不同,“俱”突出了情绪失控的全面爆发,类似“万事俱备”中的彻底性。

对比其他用“俱”的成语更能看出区别:

  • “两败俱伤”(双方都受伤)
  • “玉石俱焚”(好坏全部毁灭)
  • “百废俱兴”(所有荒废之事一并振兴)

常见误用与辨异

  1. 误写为“具”
    “具”多指工具或具体事物(如“器具”“具名”),而“俱”侧重状态同步,声色俱厉”(声音和表情同时严厉)误作“声色具厉”便语义不通。

  2. 误解为“恐惧”
    虽有人因情绪激动联想到“惧”,但“惧”是心理动词(如“恐惧”),与动作同步无关,唐代孔颖达注《左传》时特别指出:“俱者,共也,非畏也。”

语言学视角的延伸

从古汉语语法看,“俱”属于范围副词,与“皆”“悉”“咸”等同属一类,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

  • 动态感:多用于描述进行中的动作(如“俱下”“俱往”),而“皆”更静态(如“人皆知之”)。
  • 文学感染力:在《红楼梦》第五回中,黛玉“哭得声泪俱下”,比“哭得厉害”更富画面感,这正是“俱”字的张力所在。

现代使用建议

在当代写作中,若想表达“全面同时发生”,可优先选用“俱”:

  • 正确用例:“消息公布后,举座俱惊。”
  • 错误用例:“他俱备了所有技能。”(应为“具备”)


一个小小的“俱”字,承载着汉语对“同步性”与“完整性”的精准把握,下回再遇“声泪俱下”,不妨细品:这不仅是哭诉,更是一场声音与泪水交织的戏剧性爆发。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