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卢梭在《爱弥儿》中,曾大力倡导顺应儿童天性的、自由自主的教育方法。这一点,在细马上清晰体现了出来。
2、而在我看来,书中的几个儿童的形象,代表的是人的灵魂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完善的不同方面,下面试着逐个分析。
3、纸月是一个文静瘦弱的女孩,她从外地转来油麻地小学,并凭自己的学识和教养赢得了师生们的喜爱。
4、这种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到底的态度,是他的老师温幼菊教会他的。
5、在命运跟他开那个残酷的玩笑前,他是与众不同的,但这种与众不同,不过是物质上的,可以让他在人前风光,却经不起风雨的洗礼。
6、小说的最后,桑桑幸运地找到了药方,治好了鼠疮。在和父亲的一次打猎中,枪声过后,他放声大哭:
7、而在这一点上,作者更是破例做了一段长长的评论:
8、然而难能可贵的是,曹文轩并没有将这种追寻流于表面的说教和灌输,而是通过塑造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来完成自己的追问,我认为这正是《草房子》的最大价值所在。在这种追寻中,作者和读者是平等的,他们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并共同叩问生活的真谛,不存在居高临下的训斥和规训,这也是让读者——无论是哪个年龄层的——感到亲切的原因。
9、“桑桑说不清楚他到底是害怕还是不害怕。他甚至有点渴望自己生病。但他又确实感觉到了,事情似乎太严重了。他倒是有一种模模糊糊的孤独感。”
10、作为贯穿全篇的人物,正如前文所述,桑桑更像是一个旁观者。但是作者在最后一章,却安排由这个经历了大部分事件的旁观者,来完成灵魂成长里最重要的一课,也是最沉重的一课。
11、直到最后,杜小康依然是在孩子们中鹤立鸡群的一个,但这一次,已不再是浅薄的物质上的突出,而是精神上的富有了。
12、如果说秃鹤的故事探讨的是儿童学会如何接受自我、融入集体,那么纸月的故事则是牵涉到更高成长阶段的问题——性意识的觉醒。
13、“咿呀……呀,
14、这种力量,是儿童处在由童年向青春期过渡时期的性意识萌动。他们开始注意到性别的差异,逐渐对异性产生好奇,在意起异性的目光,并希望向异性展现出自己的性别特点来吸引异性。如桑桑,他不但开始改变自己的行为举止,还为了纸月和外村的三个小混混打架,这样的情节,正是很多男孩成长中所憧憬的“英雄救美”,在异性面前表现出男性的力量和勇气。
15、————————
16、从小开始,身边的亲友家长都提醒着我们,好好读书才是最重要的。无形中,掐断了我们的其他选择,使我们被绑上了一辆永不停息的战车,只能在一条单行道上一路开到底。
17、哟哟,哟哟……,
18、“他居然有点思念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那一天。那时,他竟然一点也不感到害怕。因为,在想着这一天的情景时,他的耳畔总是飘扬着温幼菊的那首无词歌。于是,在他脑海里浮现的情景,就变得一点也不可怕了。”
19、桑桑现在再见到的杜小康,已经是一个远远大于他的孩子了。”
20、更多时候,她的力量体现在对主人公桑桑的影响上。桑桑觉得“纸月的眼睛仿佛会说话一般”,他每做一件事,似乎都会感受到来自纸月的目光。这种目光让他开始注意起自己的形象,他开始变得安静、讲卫生、懂礼貌,使母亲大为惊讶:“我们家桑桑,怎么变得文雅起来了?”
1、然而在被命运剥夺走丰裕物质的同时,他也迎来了精神上的一次涅槃。
2、从一开始全村里最富裕的人家,到后来父亲破产而家道中落,这个十多岁的少年,也在经历着远比其他孩子更大的考验。
3、灵魂成长中关于直面苦难的重要一课,就由杜小康完成了。
4、父亲为了重振家业,带着杜小康外出养鸭挣钱。正是在几乎与世隔绝的一片芦荡中,在几乎使人发疯的孤独中,杜小康感受到了来自生命的启示和真谛。
5、通过秃鹤心理发展的几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这其实隐喻的是作为个体的儿童,如何在集体中定位自己,寻找与集体的相处之道。人在集体中都有趋同性,但个体与个体之间毕竟各不相同,特别是像秃鹤这样的有突出身体特点的,如何处理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使个体能更好地在集体中生存而又不失个性,正是作者要讨论的。
6、看起来是个坏孩子的细马,却有着一颗热爱自然的心,而且非常孝顺自己的养父母邱二爷和邱二妈。同时,他有着一般同龄人所没有的自主意识,在经过了认真思考之后,选择了放羊这条路,并认真地安排起了日后的生活计划。
7、由此可见,作者并非要否定读书,而是要告诉我们,重要的不是我们选择了哪条路,而是我们能不能认真选择并敢于为之负责到底。读书确实不是唯一的出路,但是在选择其他出路时,一样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
8、细马给出的答案是:有。
9、“桑桑对谁都比以往任何时候显得更加善良。他每做一件事,哪怕是帮别人从地上捡起一块橡皮,心里都为自己而感动。
10、桑桑愿意为人做任何一件事情:帮细马看羊,端上一碗水送给一个饥渴的过路人,……。他甚至愿意为羊,为牛,为鸽子,为麻雀们做任何一件事情。”
11、追寻灵魂成长的脚步
12、桑桑正是其中一个。
13、书中的精华,无疑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儿童形象。特别之处在于,作者在描写他们时,采用的是近乎白描的手法,虽然叙述视角灵活多变,但叙述者显然是有意识地自我约束,隐藏幕后,只负责讲述故事,决不跳出来直接评论人物行为,将作者对读者的干预降至最低。
14、咿呀……呀,
15、自从桑桑患上了鼠疮,他往日平静的生活就被彻底搅乱了。执着事业的父亲第一次扔下了工作,带着儿子遍寻名医,却无一能治。眼看着死亡日益逼近,桑桑第一次模糊体会到了死亡的味道:
16、杜小康的身世,大概算是全篇小说中变动最大的了。
17、这个特点,突出表现在了对儿童的心理描写上。作者在这里采取的是“冰山理论”的叙述手法,每个儿童的心理变化背后,都是有着极为丰富的心理学内蕴的,但作者只让它露出了冰山一角。儿童的情绪是很敏感多变的,作者敏锐而准确地抓住了这种多变性,但他不会直接阐述情绪变化的原因。小说中有相当多的描述都是“他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只是觉得这时候就应该要……”,这就是儿童心理的直观性和难以解释性。
18、然而随后,秃鹤开始在意起自己的秃头来,并想努力掩盖这个明显的差异。对于这个心理转变,作者同样采取不解释的方法,只是简单地说:
19、我不知道还有哪部儿童文学,能写出比这个更富于成长感的结尾了。
20、“秃鹤读三年级时,偶然地,好像是在一个早晨,他对自己的秃头在意起来了。”
1、也许,我们每个人心底,都珍藏着一双目光,追随着自己走过天涯海角。
2、桑桑和纸月之间算是爱情吗?当然不是的。甚至连暧昧都不是,而仅仅是少年少女单纯的相互吸引。但我想在桑桑的一生中,纸月一定会占有一个最重要的位置。因为纸月出现在了他人生观开始成熟的最重要的那几年,也许在他长大后回首往事,他依然会记得这份朦胧的情愫,记得自己是如何为了这个女孩而努力变得更好。
3、是的,与死神的一次擦肩,他的精神最终重获新生。
4、“桑桑虽然没有死,但桑桑觉得自己已经死过一回了。”
5、一直到小说结束,细马都仍然坚持着放羊。
6、温幼菊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一首无字歌,让桑桑收获了勇气:
7、而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桑桑依旧保持了一个孩童该有的天性,他对死亡,毕竟还不如成人那般了解,于是他的心理,就变成了一种复杂难言的微妙状态:
8、在这种打击下,他开始自暴自弃,孩子们再看到他时,他已经完全没有了以前的干净整洁,“衣服扣没有扣上,裤带没有插进裤鼻儿而聋拉着,鞋子跟拉在脚上,头发也乱糟糟的。”
9、这首神秘的歌,仿佛是对命运不屈的宣言,它让桑桑觉得,死亡并非是一件多可怕的事情,重要的是,如何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10、然而要体会死亡,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能与死神擦肩而过,并从死神那里收获到一笔宝贵财富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11、但是在读书之外,我们能不能还有其他的选择?
12、这种只描述而不解释的做法,无形中拉近了读者和人物的距离,让读者和人物共同成长,并随着人物的喜怒哀乐而起伏。同时,就如国画一般,“不解释”为人物的解读留下了余韵无穷的空白,每个读者都能对人物形象有不同的理解。
13、作为一个文科生,从小到大看过各类小说,也写过不少读后感,但唯一让我怯于评价的,就是曹文轩的《草房子》。
14、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因为自身的一些特点甚至是缺陷而变得格外敏感。秃鹤的故事无疑就是对这种敏感情绪的最好展现。
15、关于这个“神”为何,也许每个人都会自己的答案,而我认为,应该是对人的灵魂成长足迹的追寻。
16、看似没头没脑,但又非常符合我们的生活体验,尤其是儿童的生活体验。我们有时候在意一件事,似乎也是情不知其所起,没有任何征兆,也没有任何理由,带有很强的偶然性。但秃鹤的这种情绪,其实反映的是儿童个体意识的觉醒,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其他人的区别,并且由于秃头的特点,这种区别被他无限放大了。他需要比一般的儿童付出更多努力,才能适应这样的差异性。
17、那就是“死亡意识”。
18、小说最后,纸月已经和自己的生父远走他乡,桑桑在告别油麻地时,“无法告别的,只有纸月”。但他觉得,“他无论走到哪儿,纸月都能看到他”。
19、至此,五个儿童的形象,为我们勾勒出了灵魂成长的五个角度。虽然《草房子》有韵味的文字实在太多,无法一一分析,但有了这一条主线,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作者为我们带来的种种感动。限于所学,只能简要分析至此。
20、在破产之后,他陡然从天上掉下地来,命运开始一步步剥夺他拥有的一切。辍学了,自行车卖了,往日象征着富足的红门,徒然剩一具空壳,就连曾经和孩子们玩的捉迷藏,他也只能当个“炮灰”,不能再当“司令”了。
1、每个儿童也许都苦恼过:“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而作者通过秃鹤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首先坦然接受自己的身体,才能收获他人的尊重,进而融入集体。与集体的相处,既不需要与所有人保持一致,也不需要一味强调和别人的区别。最重要的,是保持心态的平和与自尊自爱的品质。
2、细马的这一课,应该叫“责任与担当”。
3、如果说其他孩子只是被动地上学,随波逐流地接受着家长安排的一切,那么细马则恰恰相反,他有着强烈的自主意识,非常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也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样的生活。
4、对于杜小康来讲,无论到哪一天,他也不会忘记在芦荡度过的那几个月——
5、咿呀……哟,
6、那么,作者写这个孩子,就是为了说明读书无用吗?细马就真的是一个坏孩子吗?
7、咿呀咿呀哟……”
8、但儿童毕竟还不是完全成熟的大人,他们对这种异性之间的感情感到好奇,但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这种感情,自然也还没有准备好该如何对待它,这就很容易把自己的好奇通过一种不友好的方式表现出来,伤害到当事人稚嫩的心灵。
9、细马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坏学生,他打架、逃课,而且是发自内心地厌恶读书,仅有的一次尝试融入油麻地小学的学习也很快宣告失败。
10、“桑桑现在所见到的杜小康,已经不是过去的杜小康了。
11、我总是记得家中那本母亲买来的书,已经在我无数次的翻阅下变得残破不堪,也记得第一次看完合上书时,那一缕缠绕不绝的忧伤。彼时我尚且稚嫩,只觉得这本书是很好很好的,但到底好在哪,却无法言说。曾经试着写一篇读后感介绍给朋友,却气馁地发现,自己的语言完全无法概括出书中那种空灵宁静的美,就如佛门至理,一说便要着相。
12、——浅谈《草房子》中的儿童形象
13、孔子虽然说过:“未知生,焉知死?”但是一个从没有体会过死亡为何的人,又怎能指望他热爱生命呢?
14、优渥的家世,出色的成绩,都为杜小康带来了一种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在他平和的外表下,隐藏的是充实的自负和高傲的自尊。孩子们尊敬他,但也疏远他。连村里的成年人,见到他玩泥丸或爬草垛,都要戏谑地问一句:“杜家大少爷,你在干什么?”
15、一开始,秃鹤发现自己的秃头在孩子当中是特别的,于是他就利用这一点为自己谋利,具体做法就是让那些想摸他头的孩子给他好处,以换取摸头机会。这道理就如儿童通过哭等方式获取成人的关爱一样,是儿童的趋利性和观察力决定的。
16、杜小康出场时,是孩子们中最显眼的一个,他穿着好看的白衬衫,浑身上下一尘不染,个子又高,脸色又红润,站在孩子们中,“象一簸箕黑芝麻中的一粒富有光泽的白芝麻”。
17、难能可贵的是,桑桑没有因为死亡的逼近而放纵自己的脾气,相反,他开始改正以往的缺点,努力地多为别人做些事。
18、“桑桑终于开始懵懵懂懂地想到一个他这么小年纪上的孩子很少有机会遇到的问题:突然地,不能够再看到太阳了!他居然在一天之中,能有几次想到这一点。”
19、我一直觉得,杜小康的故事,是仅次于桑桑的,它讲述的是儿童如何在逆境中挣扎并学会坦然面对。而苦难,作为人生里必然出现的事物,是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都无法回避的一课。
20、没有刻意的强调,只有平静的歌谣,将一切关于生命的体悟都融在不言中。能将死亡处理得如此富有诗意,如此富有传统文化的含蓄美,也许只有《草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