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飒”这个字,最近频繁出现在网络、综艺甚至品牌宣传中,英姿飒爽”“好飒的小姐姐”,但它的含义和用法可不止“帅气”这么简单,从汉字演变到当代流行语,“飒”背后藏着丰富的文化密码。
“飒”由“风”和“立”组成(繁体为“颯”),《说文解字》解释为“风声也”,本义是风吹过的声音,如“飒飒秋风”,唐代诗人杜甫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中写“四山多风溪水急,寒雨飒飒枯树湿”,正是用其本义。
但“飒”很快引申出“迅疾”“凌厉”的意味,飒沓”形容动作敏捷,“飒然”表示突然而至的状态,这种从声音到动态的延伸,为后来的“帅气”义项埋下伏笔。
当代语境中,“飒”的核心是兼具力量感与美感的气质:
值得注意的是,“飒”不同于“帅”或“酷”——它更突出一种自带生命力的动态美,类似“气场全开”的具象化表达。
“飒”的走红并非偶然:
从风声萧瑟到个性张扬,“飒”的演变折射出语言与社会的共舞,它既是古汉语的活化石,也是Z世代的社交货币,下次夸人时,不妨甩出一句:“你今天这造型,飒到我了!”
(全文约680字)
注:文中结合了语言学、社会学视角,并穿插古诗、流行文化案例,兼顾知识性与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