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阿巴阿巴”这个看似无意义的叠词,近年来频繁出现在网络聊天、弹幕和短视频中,成为年轻人表达特定情绪的“暗号”,它究竟从何而来?又传递了怎样的含义?本文将从起源、演变、使用场景到文化心理,全方位解码这一现象级网络用语。
“阿巴阿巴”最早可追溯至经典电影《雨人》(1988),片中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自闭症患者雷蒙德常无意识地重复“阿巴”,这一设定后来被网友截取并二创为“呆滞反应”的符号,2019年左右,国内短视频平台兴起用“阿巴阿巴”配音搭配“智障儿童”表情包的搞笑内容(如网红“药水哥”的表演),使其完成从影视台词到梗文化的转化。
值得注意的是,该词在语言学上属于“无意义音节重复”,类似婴儿咿呀学语或失语者的发声,天然带有“懵懂”“失控”的隐喻,这为其网络传播提供了认知基础。
早期贬义阶段(2019-2020)
最初多用于嘲讽他人“智商掉线”,例如游戏队友操作失误时刷屏“阿巴阿巴”,或搭配“流口水黄豆人”表情包暗示对方“蠢”,此时的使用带有明显冒犯性,常引发争议。
解构重构阶段(2021-2022)
随着“丧文化”“摆烂文学”兴起,年轻人开始用“阿巴阿巴”自嘲:
语音优势
重复的单音节符合“梗词”易读易记特性,类似“哈哈哈”“笑死”,且发音时嘴型呆滞,能精准传递“宕机”状态。
视觉适配性
与“地铁老人看手机”“黑人问号”等表情包组合时,形成“文字+图像”的双重幽默冲击。
圈层密码属性
在Z世代中,使用该词隐含“懂梗”的群体认同,如同暗号般区分“圈内人”与“局外人”。
尽管“阿巴阿巴”已逐渐去污名化,但其起源涉及对特殊群体的戏仿,仍有伦理隐患,部分语言学家呼吁避免过度娱乐化真实病症(如失语症、自闭症),建议用更中性的“大脑过载”“语言系统崩溃”等替代表述。
类似现象在其他文化中同样存在:
从亚文化梗到大众表达,“阿巴阿巴”的嬗变折射出网络语言“解构—重塑—泛化”的典型路径,它的生命力或许终将消退,但其所代表的,用荒诞对抗压力的年轻世代沟通哲学,将持续演化出新的形态,下次当你打出“阿巴阿巴”时,不妨想想:这串字符背后,是一场集体无意识的数字狂欢,还是当代人的精神防沉迷系统?
(字数:约8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