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位于中国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距离省会成都约40公里,具体地理坐标为北纬30°59′、东经104°12′,这片神秘的古文明遗迹分布在约1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核心区面积3.6平方公里,是长江上游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蜀文化遗址,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从地理位置来看,三星堆地处成都平原北部,沱江支流鸭子河畔,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这里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为古蜀先民的定居和文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遗址东临广汉市区,西接彭州市,南倚成都平原腹地,北靠龙门山脉,这种依山傍水的地理格局,与古蜀人“依山筑城、临水而居”的营建理念高度契合。
三星堆的发现始于1929年当地农民燕道诚挖水沟时偶然发现的玉石器,但系统性考古工作始于1980年代,1986年两个祭祀坑的出土震惊世界——高达3.96米的青铜神树、2.62米的青铜立人像、黄金面具等文物,展现了距今4800-3100年前古蜀文明的独特技术体系和信仰体系,2021年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再次出土黄金面具、青铜神坛等1500余件文物,其中丝绸残留物的发现将中国丝绸史上溯了近千年。
考古研究表明,三星堆是古蜀国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期的重要都邑,其文化影响范围覆盖整个四川盆地,遗址内发现的城墙遗迹显示这里曾是一座规划严整的都城,南北城墙沿鸭子河而建,东西城墙配有壕沟,体现了先进的城建技术,出土文物中,青铜器上的云雷纹、兽面纹等元素与中原商文化存在交流,而青铜神树、纵目面具等独特器物则彰显了古蜀文明的原创性。
三星堆遗址保护区建有考古工作站、文物保护中心和遗址公园,出土文物主要在三星堆博物馆(距遗址1.5公里)展出,2013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1年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持续进行的多学科研究正在解开更多谜团:青铜器矿料来源可能与云南、江西有关,象牙或来自印度洋贸易网络,而刻符图案可能与长江中下游文明存在关联。
这片土地不仅改写了中国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更成为中华文明“满天星斗”说的关键实证,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三星堆仍在向我们揭示着北纬30°线上的文明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