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帮助他所爱的人,最好不要随便谈什么爱与不爱,当然,帮助不等于爱情,但爱情不能不包括帮助。——鲁迅《狂人日记》
2、当然,韩非是站在君王的立场上来看待仁义道德的,认为宣扬仁义道德将扰乱法治,不利于国家富强。这其实是强调要坚持法治,重法制而非重得志,提示不能让“德治”来扰乱国家的管理秩序。
3、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清•梁启超《读书分月课程》
4、没人说必须不留名,只是不留名会让人觉得伟大无私,付出不求回报。
5、当然,对于传统仁义道德,不能全盘否定,对古代仁义思想和道德理念的批判必须以去其糟粕、扬其精华的态度来看待。人是不能没有仁义道德的,伦理观念是人区别于禽兽的主要标志之一。
6、“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日日是两顿饭。
7、那么,传统的“仁义道德”是不是在“吃人”呢?如何评价传统“仁义道德”的价值呢?
8、“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现在也轮到我自己,……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
9、真正的善良就是发自肺腑地去帮别人,不求任何回报
10、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雷锋日记》
1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仲马《三个火枪手》
12、译文:读书不专心精读一门就不能成就,不博览群书就不能旁通。
13、鲁迅悟到:“狂人”或许也无意中参与了吃人,吃了他的“妹子”,四千年来,一直没有能觉醒,现在有些明白,但却“未见真的人”。没有科学、民主,只有所谓的“仁义道德”,当时,吃人的事还将继续,所以,没有见到真正觉醒的人。
14、书上写着这许多字,佃户说了这许多话,却都笑吟吟地睁着怪眼看我。
15、因为他做好事的目的不是张扬自己,而是踏踏实实做回真实的自己。
16、救救孩子……。”
17、比如,小说写道:
18、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唐代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19、鲁迅正是根据人的这些要求,在反传统的新理念上去去批判仁义道德的“吃人”本性的。
20、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郭沫若,诗人、历史学家
1、在这里,韩非指出了造成国家混乱的种种学术风气,而列在第一位的就是那些引先王之道来宣扬仁义道德的腐朽风气,这些卫道士们讲究仪容服饰,巧言善辩,这严重地扰乱了法令,从而动摇君主的决心,是很大的危害。而其他派别的代表,如纵横家们弄虚作假,招摇撞骗,漠视律法;游侠刺客聚集党徒,标榜气节,以图扬名,触犯禁令等等,也皆是大危害。而君主如果不消除这种种危害,便没有办法富国强兵,国家就必然要败亡。
2、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华罗庚,数学家科学是人类的共同财富,而真正科学家的任务就是丰富这个全人类都能受益的知识宝库。——科尔莫戈罗夫,俄国历史学家
3、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毛泽东《实践论》
4、因而,鲁迅在小说的最后呼吁:
5、而且,小说中“狂人”的“大哥”,这位被认为代表着管理家庭事务的受敬重的“人”,其实是最残忍的“吃人”的典型代表之一。
6、在考试作文中旁征博引一些经典名言,用名人的话增加文章的说服力,这是利用人的从众心理的一种借力使力的技巧,是被广泛使用的写作方法,引用得恰当会使文章锦上添花,是加分项。但是,前提是你要知道它的正确意思,如果意思搞错了就会适得其反了。
7、在这一段话中,作者阐述了十分尖锐的观点和具有深层意义的思考: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而从字缝里看出了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是对传统腐朽文化和所谓的“道德仁义”的深刻揭露和有力的鞭挞。
8、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9、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战国《荀子劝学》
10、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一发人清醒的一声“呐喊”。从这一角度看,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等觉醒者,对于传统伦理道德的批评是非常及时的,也是非常合理的,是五四时期的理论准备,是反传统的响亮号角。
11、你要记住,永远要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高尔基《在人间》
12、小说借助于被迫害者的“狂人”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和“仁义道德”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腐朽文化的坚决反抗精神;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反思和深沉的忏悔意识。作者站在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有力的鞭挞,表现出对中国人,甚至是人类的前景的深沉忧愤。
13、可是,儒家所倡导的仁义道德由于满足了古代封建社会统治阶层的需要,因而一直是备受统治者欢迎的。在儒家看来,仁义道德是一个国家赖以存在和得以治理的根本。因此,“德治”对于巩固国家政权意义重大。《左传》曰:“德,国家之基也。”《尚书》言:“德惟治,否德乱。”若没有能以德治国,天下必乱。
14、我捏起筷子,便想起我大哥;晓得妹子死掉的缘故,也全在他。那时我妹子才五岁,可爱可怜的样子,还在眼前。母亲哭个不住,他却劝母亲不要哭;大约因为自己吃了,哭起来不免有点过意不去。如果还能过意不去,……妹子是被大哥吃了,母亲知道没有,我可不得而知。”
15、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途径。——布鲁诺
16、“照我自己想,虽然不是恶人,自从踹了古家的簿子,可就难说了。他们似乎别有心思,我全猜不出。况且他们一翻脸,便说人是恶人。我还记得大哥教我做论,无论怎样好人,翻他几句,他便打上几个圈;原谅坏人几句,他便说‘翻天妙手,与众不同’。我那里猜得到他们的心思,究竟怎样;况且是要吃的时候。
17、简单的事情考虑得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现象看得很简单,可以发现新定律。——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18、还可以直接引用名言,忽略出处。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梅花香自苦寒来”等等,你只要把引用的意思表达正确即可,没人去质疑这句话是谁说的。
19、鲁迅当年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新文化运动中,觉醒者强调“少年强则中国强”,现在,中国逐渐强大起来,依然需要民主、科学和法制,所以,提倡继承传统文化,倡导仁善精神,提倡发挥仁善的道德观念,这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却不能回到让仁义道德“吃人”的陈旧老路上去。
20、《在忘记与铭记的两岸》的开头:
1、因为他做好事的目的是帮助别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快乐了自己。自己内心也得到了升华。
2、译文: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
3、“太阳也不出”,这揭示了当时的非常黑暗,缺少是新的曙光;“门也不开”,暗示着当时闭关锁国,不敢开放,新思想新精神如“德先生”“赛先生”还没有能被请进来,人很愚昧;“日日是两顿饭”,这让人感到当时社会的贫穷、落后、毫无生机,社会生活没有任何新的气息。
4、看到被帮助的人感激自己,其实自己也很感动,这样自己心情非常愉快,所以是否留姓名都不重要了。
5、译文:眼睛不能同时看清楚两样东西,耳朵不能同时听清楚两种声音。
6、而当宋明的理学、心学学说被统治者利用之后,统治者便并以此为巩固政治统治的理论依据和教化手段,他们推行一整套“德治”措施,使传统仁义道德在明清时期成了“吃人”的。旨在泯灭人的欲望,将人心异化为道德心,以培育奴性十足的守规驯服的“顺民”心态。所以,“吃人”的,参与“吃人”的,甚至被“吃”了的,皆没有能认识仁义道德的“吃人”本性,没有能够觉醒。
7、“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8、目的是为了无私的帮助别人,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9、有两种人是在白白地劳动和无谓地努力:一种是积累了财富而不去使用的人,另一种是学会了科学而不去应用的人。——萨迪,波斯诗人
10、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美好。——雷锋《雷锋日记》
11、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苏轼宋代《应制举上两制书》
12、【点评】开头引用席慕容的名言、诗句,起到开启、统领全篇的作用。既切题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味和哲理性,发人深思。
13、关键在于,在倡仁义,讲道德,宣传“仁义礼智信”时,不能以道德为“天理”,更不能以道德来“灭人欲”。人之为人,生存欲求是最基本的需要,若将人的欲求和欲望的满足都剥夺了,人便不不如禽兽,因而,情欲需要是人的基本诉求,除此之外,人还需要有个性发展的需要,需要有自由的追求,需要有民权的基本保证,需要有民主、自由方面的满足。
14、在《狂人日记》中,一些描写已经成了白话小说的经典叙述:
15、译文:孟子说:“所说下棋只是一种小技巧,如果不专心致志地投入,也是学不到的。
16、如果想要引用的名言出处不是你作文的关键点的话,可以用模糊的说法,例如“有位伟人说过……”、“有位思想家曾说过……”、“一位哲人说……”等等,这里强调的是这句名言的意义,而重点不在是从谁的嘴里说出来的。
17、科学成就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唯有长时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华罗庚,数学家
18、在最近热播的《觉醒时代》中,有一个重要情节,讲到了陈独秀等《新青年》编辑高度赞扬鲁迅新发表的《狂人日记》的事,引起了观众的高度注意。
19、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知道——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
20、到了程朱理学那里,朱熹等理学家们将孔孟的“德政”理念推向了极端,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主张,将“德治”核心问题看成是能否以仁义道德来成功地教化人心,以达到消除人的欲求、欲望的目的。其实,这是一种道德异化的策略。宋明道学的后期,王阳明的“致良知”学说明确提出“破心中贼”的主张,便是宋明理学、心学“德治”论目的的直接表露。
1、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战国《孟子·告子上》
2、总之,仁义道德是必须提倡的,但是,不能将其视为是奴化人心的教化工具,更不能将其作为蛊惑人抵制律法的依据,不能将伦理道德政治化,将其作为统治的工具;继承和提倡伦理道德是劝人心变善,培养人的善心,提倡善举,赞扬做善事,而并非在于使人心奴化,因而,不能以传统的仁义道德来培养“顺民”,不能将原本追求个性自由的活生生的人,变成奴性十足的奴仆。
3、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
4、《狂人日记》是鲁迅于1918年4月创作的第一个短篇白话日记体小说,这一篇小说在新文化运动中意义十分重大,它是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这一篇小说首发于1918年5月15日第四卷第5号的《新青年》月刊上,后收入《呐喊》集。
5、译文:不把精神集中一件事情就不能专心,不能专心就不会有所成就。
6、历来,没有法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韩非已经看出,若是一味地以“先王之德”来扰乱管理秩序,人们就会被欺骗,国家必然败亡。旧的仁义道德,皆是带着假面具在“吃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