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句话,源自《济公全传》第四十四回,寓意深刻。它告诉我们,只有在实际运用知识的时候,才会感到书读得太少;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明白事情的艰难。
这句话的拼音是:shūdàoyòngshífānghènshǎo,shìfēijīngguòùzhīnán。“书”读作shū(声母sh,韵母u,声调第一声),“到”读作dào(声母d,韵母ao,声调第四声),“用”读作yòng(声母y,韵母ong,声调第四声),“时”读作shí(声母sh,韵母i,声调第二声),“方”读作fāng(声母f,韵母ang,声调第一声),“恨”读作hèn(声母h,韵母en,声调第四声),“少”读作shǎo(声母sh,韵母ao,声调第三声),“事”读作shì(声母sh,韵母i,声调第四声),“非”读作fēi(声母f,韵母ei,声调第一声),“经”读作jīng(声母j,韵母ing,声调第一声),“过”读作guò(声母g,韵母uo,声调第四声),“不”读作ù(声母,韵母u,声调第四声),“知”读作zhī(声母zh,韵母i,声调第一声),“难”读作nán(声母n,韵母an,声调第二声)。
这句话的意思是,到了实际使用知识的时候,才会懊悔书读得太少;没有亲身经历过,就不会知道事情的艰难。这反映了古人对知识和实践的认识,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的重要性。
在《济公全传》中,书僮与李文元、赵海明的一番对话,展现了这句话的内涵。赵海明对李文元的才学表示欣赏,而李文元则用这句话来劝诫赵海明,告诉他只有通过亲身经历,才能深刻理解知识的价值。
诗人笔锋一转,意境豁然开朗、清新,用响亮有力的话对老朋友进行劝慰。反问句式充满了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在现代社会,这句话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我们应当珍惜学习机会,不断充实自己,同时也要勇于实践,通过实际经历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这句话,不仅是对古文智慧的传承,更是对现代人的警醒。它提醒我们,学习与实践并重,才能不断成长,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