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斑斓”指“颜色错杂灿烂”,五彩斑斓”“色彩斑斓”,它强调多种鲜艳颜色交织的状态,带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值得注意的是,“斑斓”多用于褒义,暗示美丽、丰富,而类似含义的“花哨”则可能带贬义(如“穿得太花哨”)。
“斑”本指杂色花纹(如“斑点”“斑马”),“斓”则是“灿烂”的简写,有趣的是,古代“斑斓”最早形容老虎皮毛的纹路。《说文解字》注:“斑,驳文也;斓,色不纯也。”唐代诗人皮日休甚至用“斑斑澜澜”直接描述虎皮。
后来,词义逐渐扩展,从具象的动物纹路泛化为一切绚丽色彩,甚至引申为“丰富多彩的事物”,如“文化斑斓”“人生斑斓”。
在文学作品中,“斑斓”常被用来营造画面感或隐喻复杂性: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虽未直接用“斑斓”,但“燕脂”“夜紫”的浓烈色彩与之神似。
朱自清《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仿佛笼着轻纱的梦。”后文提到“参差的斑驳黑影”,暗含“斑斓”的层次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多彩事物的偏好与进化有关:
虽然英文“colorful”与“斑斓”对应,但文化联想不同:
从虎纹到彩虹,从颜料到人生,“斑斓”早已超越字面意义,成为人们对多样性、生命力的诗意表达,下次再看到这个词,不妨想想:你心中的“斑斓”,是春日花园,还是某个难忘的瞬间?
(全文约850字)
小知识扩展:云南傣族的“斑斓叶”是一种绿色香草,与本文的“斑斓”无关,但恰好体现了汉语一词多义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