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至沓来”是一个充满画面感的成语,形容人或事物接连不断地到来,像潮水一样密集而频繁,它既可用于具体场景(如游客涌入景区),也可形容抽象事物(如消息、问题等),这个成语的生动性源于其字面意象和历史文化积淀,下面我们从释义、用法、典故到易混淆词汇,全面解析它的魅力。
“纷”指杂乱、众多;“至”意为到达;“沓”本义是多而重复(如“杂沓”),“来”即到来,四字组合后,强调“连续不断、数量密集”的态势。
成语的雏形可追溯至南宋朱熹《答何叔京》:“则虽事物纷至沓来,岂足以乱吾之知思?”此处用“纷至沓来”形容事务繁杂,体现儒家应对纷扰的修养观,更早的类似表达见于《后汉书·曹褒传》“杂沓而至”,但四字定型于明清小说,如《镜花缘》中“各国使节纷至沓来”,凸显盛况。
网红景点开放后,打卡游客纷至沓来,导致生态压力。(人流密集)
“毕业季,offer和离别愁绪纷至沓来。”(复杂情绪交织)
“纷至沓来”短短四字,却能精准捕捉动态的密集感,这正是汉语凝练生动的体现,下次当你面对蜂拥而至的工作任务,不妨调侃一句:“今日诸事纷至沓来!”——既化解压力,又传承了千年文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