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出血,医学上称为“鼻出血”,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症状,它看似突然,背后却可能隐藏着多种原因,从轻微的局部刺激到严重的全身性疾病,都可能是其诱因,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
局部原因:最直接的“肇事者”
绝大多数鼻出血源于鼻腔局部的问题,可以理解为鼻子自身的“小故障”。
机械性损伤:这是最常见的原因,用手指用力挖鼻孔、用力擤鼻涕、打喷嚏过于猛烈,甚至鼻腔进入异物(常见于儿童),都可能损伤鼻腔内脆弱的血管网,导致出血,鼻部受到外力撞击也是明显诱因。
环境干燥:当所处环境空气干燥时,如冬季使用暖气、夏季长时间待在空调房,或处于高原地区,鼻腔黏膜会因缺水而变得干燥、结痂,这些痂皮附着在黏膜上,一旦脱落就容易扯破血管引起出血。
鼻腔炎症:过敏性鼻炎、感冒或鼻窦炎等,会导致鼻腔黏膜充血、肿胀且变得更为脆弱,频繁的擤鼻涕和打喷嚏会进一步增加出血风险。
鼻腔结构异常:鼻中隔偏曲(鼻腔中间的隔墙弯曲)的人,其凸出部分的黏膜更薄,更容易受到气流刺激而干燥出血,鼻腔或鼻窦的肿瘤(虽多为良性,如血管瘤)也是原因之一,通常伴有单侧、反复出血等症状。
全身性原因:身体内部的“警报”
有时,鼻子出血是身体其他系统出现问题的信号,这类原因虽较少见,但更需要警惕。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的患者,其鼻腔血管壁弹性差、压力高,在情绪激动、用力过猛时,血管容易破裂出血,且出血量较大,不易止住。
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会影响身体的凝血功能,患者不仅鼻子容易出血,身体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瘀青或出血,且止血困难。
药物影响: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的人,其血液不易凝固,轻微的鼻腔损伤也可能导致较长时间的出血。
其他因素:如肝病(肝硬化导致凝血因子合成障碍)、肾病(尿毒症导致血小板功能异常)、妊娠期激素变化引起的血管扩张等,也都可能成为鼻出血的诱因。
遇到鼻出血怎么办?
正确的应急处理至关重要,应保持镇静,坐下并身体前倾,用手指捏紧两侧鼻翼(软的部分)10-15分钟,用口呼吸,可用冰袋冷敷前额和鼻根部,帮助血管收缩,切勿仰头,以免血液倒流至咽喉,引起呛咳或误吸。
何时需要就医?
如果出血频繁发生、出血量大且无法自行止住、或伴有头晕、乏力等其他全身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前鼻镜、血液检查等手段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如化学烧灼、电灼或鼻腔填塞等。
偶尔因干燥或轻微损伤导致的鼻出血不必过于恐慌,但若反复发生,则应视为身体发出的信号,及时寻找背后的原因,才是对健康负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