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出现一组令人震惊的统计:多家已倒闭或破产的加密实体,包括 FTX、Alameda Research、BlockFi、Celsius、Terraform Labs,合计仍控制约15亿美元的链上资产。在此之外,一家名为“CryptoVault”的不知名平台在破产清算后仍掌握逾15亿美元加密资产,资产锁定在多个多签钱包中,至今未动。这一状况揭示了传统监管体系在应对链上资产控制和清算方面的致命漏洞。
当加密平台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时,监管机构通常冻结其银行账户并接管法币资产,但对于链上的加密资金,却常常束手无策。CryptoVault 在宣布破产后,仍旧持有超过15亿美元资产,资金甚至继续参与 staking,并每日获取收益。同样,FTX 和 Alameda Research 在清算中虽然资产“冻结”,但他们控制的多笔链上资产依然处于锁定状态:不在法庭控制之下,也无法被债权人利用。这种监管脱钩意味着虽资产不流动,却也难以被回收用于偿还债务。
这些实体常采用多签智能合约设计,将资产分配至多个密钥控制者之手。在 CryptoVault 的架构中,三把密钥被分散在 CEO、CTO 及算法系统,但其中一把已丢失,另一把交由执法机关监管,第三把则被编有180天冷却期的智能合约锁定。这使得即便法律介入,也需要等待漫长时间,资产仍被束缚无法转移。此外,FTX 旗下资产解锁动作虽发生,如2025年3月提取3.03百万SOL(估值4.31亿美元)并有小部分转移至交易所,但仍受限于每周最多出售5千万至1亿美元的法院许可上限,实际清算大幅滞后。
传统监管体系在链下资产方面设计完善,但对于链上资产则普遍犯错:缺乏对平台私钥持有人进行注册备案、缺少智能合约必须嵌入“清算触发机制”的要求。GAO 报告指出,美国当前并无针对非证券类现货加密交易平台的全面监管机制,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和投资者权益无法保障。与此同时,对稳定币发行商的监管也存在重大缺口,各国标准不一。在区块链破产案件中,不仅链上资产无法冻结,甚至清算流程与智能合约设计完全脱节,形成监管真空。
链上资产具有跨国、跨链、防篡改的特点,但在法律上属“资产”身份的模糊使得清算成为国际协作难题。尽管 G20、FSB 已就加密资产治理提出各类摸底和倡议,但在司法脱链时各国仍步调不一。例如 SEC、CFTC 对 FTX 的监管属跨监管空位,美国与巴哈马等多国监管体系在执行主体和权限界定上难以形成合力。这种跨链、跨境清算的斩不断、理还乱,让大量资产得以“悬置”甚至继续产生收益。
要填补这一体系性缺口,需从以下方向共同发力:一是在智能合约端内置“清算触发程序”,与破产法律对接;二是在注册制度中要求平台披露所有托管地址与助记词管理机构,并定期向监管提交链上清单;三是建立国际清算联盟,协调跨链冻结、托管、分配细则;四是推动智能合约具备“链上标签”,支持法院与清算人实施锁定或许可转账。若 CryptoVault 若能结合法院冻结令实现链上资产锁定,则类似机制未来可复制,避免资产继续沉睡甚至被恶意操控。国际监管和平台应当共同参与,确保链上资产不再成为监管盲区。
总结而言,超过15亿美元链上资产被倒闭实体控制而难以清算,凸显了技术便利与法律制度的不平衡。从技术设计层面算器多签、冷却期与监管对接不畅,到法律制度端链上不纳入可冻结资产范畴,再到国际执行缺协调机制,均暴露出监管体系在虚拟资产时代的根本性盲点。如不能尽快推动智能合约与破产法结合、国际清算协议建构,这类资产残留将继续侵蚀投资者利益与市场信任。行业迎来“补链升级”的紧迫窗口期,否则将有更多隐性资产长久失控。
关键词标签:倒闭加密实体控制15亿美元链上资产,监管漏洞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