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rcle CEO Jeremy Allaire将稳定币的“iPhone时刻”定义为类似2007年iPhone发布时的技术成熟度与市场接受度飞跃,实现从早期探索到主流应用的质变。他认为,尽管稳定币已展现出“最实用货币形态”的潜力,截至2025年,其总市值达2896亿美元,年交易额35万亿美元远超PayPal,但尚未突破技术、监管与市场三重瓶颈,因此尚未迎来真正的爆发时刻。这一判断基于稳定币在监管框架、技术能力与市场渗透三个维度仍存在关键缺口,阻碍了其从加密生态走向全球金融基础设施的核心转变。
截至2025年9月,美元稳定币总市值约2896亿美元,较2020年初增长近40倍,2025年4月数据显示其年交易额达35万亿美元,远超传统支付巨头PayPal的1.7万亿美元规模。Allaire强调,稳定币作为“可编程数字美元”的潜力,一旦突破瓶颈,将重构全球支付与金融基础设施。然而,当前稳定币的应用场景仍局限于加密生态,超80%的交易额集中在加密交易结算,实体经济支付渗透率不足5%,距离“iPhone时刻”所需的主流化应用仍有显著差距。
全球监管的碎片化与合规成本高企,构成稳定币发展的首要障碍。
全球监管标准不统一
美国2025年7月通过的《GENIUS法案》成为首部全面稳定币监管法,要求1:1美元储备与定期审计,但欧盟MiCA等其他地区政策仍滞后。国际清算银行(BIS)批评稳定币在“单一性、弹性、完整性”三大核心测试中表现糟糕,无法支撑未来货币体系。这种区域间的监管差异导致稳定币难以实现全球化应用,增加了跨境支付的复杂性与风险。
合规成本制约行业普及
尽管Circle正申请联邦信托银行牌照,试图通过银行级监管增强市场信任,但该模式尚未普及。多数稳定币发行商面临高昂的合规成本,包括储备资产审计、反洗钱(AML)与客户身份验证(KYC)等流程,中小机构难以负担,限制了行业整体的创新活力。
技术层面的可扩展性、稳定性与互操作性问题,限制了稳定币的应用场景拓展。
可扩展性无法满足高频需求
当前稳定币的交易处理速度(TPS)普遍低于1万,而Visa等传统支付网络的TPS可达2.4万,这使得稳定币在零售支付等高并发场景中竞争力不足。例如,USDC在以太坊网络上的交易常因拥堵导致延迟,难以满足大规模商业应用需求。
算法稳定机制存在安全隐患
2022年Luna币崩盘事件暴露了算法稳定币的致命缺陷——依赖加密资产抵押而非法币储备,价格稳定性极差。2025年,这一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市场对非足额储备稳定币的信任度持续低迷。
跨链互操作性缺失
多数稳定币局限于单一公链生态,如USDC主要基于以太坊ERC-20标准,跨链结算需依赖第三方桥接工具,不仅增加了交易成本,还存在智能合约漏洞与资产丢失风险。这种“链上孤岛”现象严重制约了稳定币的流通效率。
信任鸿沟、场景单一化与货币政策冲突,阻碍了稳定币向主流市场渗透。
用户信任基础薄弱
2025年BIS报告显示,超60%受访者担忧稳定币发行商隐瞒储备资产亏空,2022年UST脱锚事件的余波仍影响市场信心。尽管Circle等头部机构强调1:1美元储备,但普通用户对储备透明度的疑虑尚未完全消除。
应用场景高度集中
稳定币超80%的用途集中在加密交易结算,实体经济支付场景(如跨境汇款、零售消费)的渗透率不足5%。与iPhone颠覆手机功能的“杀手级应用”不同,稳定币尚未找到能打动大众用户的核心场景,导致市场需求增长乏力。
货币主权争议加剧
新兴市场央行担忧稳定币侵蚀本国货币主权,2025年印尼、巴西等国加强了对稳定币的资本管制。这种政策阻力使得稳定币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面临地缘政治层面的挑战,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货币”。
尽管稳定币尚未迎来“iPhone时刻”,但行业已在探索解决方案:美国《GENIUS法案》为监管提供了范本,Polygon与Circle合作开发的Layer3支付网络目标实现10万TPS,沃尔玛、亚马逊试点USDC跨境结算也标志着场景拓展的尝试。若未来3-5年监管统一、技术迭代与场景生态化同步推进,稳定币或有望重构全球支付基础设施,真正迎来属于自己的“iPhone时刻”。
关键词标签:稳定币,iPhone时刻,监管框架,技术瓶颈,市场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