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2、床前明月光,地上有张床。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作者简介: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5、地白是写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6、碰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7、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8、李白离乡前还是翩翩少年,归乡后早已物是人非遍经沧桑,月光还是少年时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则是源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对于李白而言,如果不在家乡,那么九州都是一样,都是异乡。余光中的乡愁并不亚于李白,他是化用李白的诗句来抒发自己心中难以排遣的浓浓乡愁。
9、本文前面的一些插图,多为唐代前后著名画作,可以看到当时的睡床的模样。
10、这是很说得通的。
11、问题在于,后人多用此典,但都是用“银床”一词。李白自己就用过,他在《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诗中云:“去国客行远,还山秋梦长。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另外,南朝庾肩吾;隋江总;唐杜甫、李商隐、温庭筠等一众著名诗人,都用过“银床”作诗。
12、《后汉书.五行志》云:“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止。”
13、“胡床”,指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隋代,亦称之“交椅”、“交床”。现在的俗称叫“马扎”。
14、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5、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唐·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闻笛》
16、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17、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思”字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18、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19、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七绝。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20、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1、看来,“床”即“银床”,也不大说得通。
2、因为月光洒在地面上的情形像月光。
3、《晋书.淮南王篇》曰:“后园凿井银作床,金瓶素绠汲寒浆。”说得很好听,其实就是指汲水的辘轳架。古人早就考证过,说把“银作床”解释为“井栏”不妥。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是唐代的诗人,这首诗脍炙人口,从幼儿园的小朋友到成年人,都喜欢这首诗。
5、另,目前尚存的宋代蜀本《李太白文集》中,此句诗为“举头望山月”,评家称,这显然是从屋内望向屋外。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唐·李白《古朗月行》
7、床前一片皎洁月光,好像地上一层白霜。
8、汉以后,开始兴起“有足有桄”之“床”,逐渐可以在上面睡觉了。但此时之床,仍然以低矮为特点。
9、这个解释倒是说得通,而且不会再对这个字的含义有争议。不过,历代收录李白此诗的诗集,从宋代开始,没谁改过这个字,作此解的也甚少。这个说法,基本可以搁置。
10、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11、床前明月光。
12、抬头遥望天上明月,低头思念自己家乡。
13、或曰,绳床和胡床有关,很可能,但不太会是指交椅马扎,而是可坐可卧可睡的床。
14、这个解释倒是有可能,后面的描写也都能说得通。
15、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唐·李白《关山月》
16、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17、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唐·李白《北风行》
18、第二句“疑是地上霜”,则暗示了李白当时已经到了深秋或者初冬,地面上已经降下了霜。
19、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0、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旅居在外的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而思念家乡的感受。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诗人的思乡之情。全诗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1、短短四句诗,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构思细致而深曲,脱口吟成、浑然无迹。内容是单纯,却又是丰富的;内容是容易理解的,却又是体味不尽的。诗人所没有说的比他已经说出来的要多得多,体现了“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2、有人说,李白这首诗里的“床”,是“窗”的假借。
3、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4、“银床”已成固定词组,李白将其拆开,单用一个“床”字表示辘轳架,可能性甚微。
5、李白旅居扬州,当住客栈,晚上,躺在或者倚靠在这种比较低的床上,基本上平视地面,看到洒进来的月光,感觉像下了霜一样,于是抬头望见月亮,低头就开始思乡了——意象、意境俱佳。
6、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唐·李白《玉阶怨》
7、余光中的诗,主题通常都是乡愁,所有的诗最好还是不要只看一句,应该放到全诗中去理解,“月光还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还是李白的霜,祖国已非少年的祖国,纵我见青山一发多妩媚。”
8、《文苑.王维传》说,他的“斋中无所有,惟茶铛、药臼、经案、绳床是已”。
9、译文意思: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10、这些带“胡”的东西,因为都来自“胡”人“胡”地。
11、李白躺床上,默默思婆娘。
12、《静夜思》是秋季的诗。《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
13、一个作客他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吧:白天倒还罢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思乡的情绪,就难免一阵阵地在心头泛起波澜;何况是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明月如霜的秋夜!
14、睡觉,很多也是在“席”上,如日本的榻榻米,榻榻米就是从中国穿过去的,不是在唐朝,而应该在汉之前。
15、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唐·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16、《静夜思》唐代•李白
17、《旧唐书》和《新唐书》,都记载,“高丽”具寒贫之地,“冬月皆作长坑,下燃煴火以取暖,此即今之土炕也。但作坑字。”这种炕,当时已传入北京一带。但用者,“其俗贫窭者多”。
18、举头望明月出自唐代李白的《静夜思》
19、出处《静夜思》唐·李白。
20、他在《寄上吴王其二》诗中又说:“坐啸庐江静,闲闻进玉觞。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
1、《静夜思》千古名句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的所感。诗中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2、只是,第一,20多岁的李白不至于贫穷到这种地步;第二,李白这首诗写于扬州,那里一定不会烧土炕的。
3、低头:形容沉思的神态。
4、喝了一碗汤,尿了一裤裆
5、那么,最有可能的,李白说的“床”还就是“床”了。
6、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一句诗句。这句诗描绘了一个夜晚的景象,床前的明月光照亮了整个房间,而地上的霜则让人感到寒冷。
8、亦有人说,李白这里的“床”,是指北方那种土炕,因为李白是北方人。
9、汉代以前,人们是“席地而坐”,不是坐在地上,而是坐在“席”上,有草竹之席,也有毡絮之席,都称“席”。
10、问题仍然是,李白的诗里,也是说到过“胡床”的。
11、《静夜思》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绎,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12、床前明月光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原文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翻译是:“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的窗户上,宛如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忍不住抬起头来,看着窗外悬挂在空中的那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我的家乡。”
13、我歌月倘佯,我舞影零乱。
14、还有人说,李白诗里的“床”,是指“井床”。
15、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16、再有人说,李白这个“床”,是指“胡床”。
17、后来,有了“床”。“床”一开始是坐的,所以,《说文》曰:“牀,安身之几坐也。”在汉代,“床”的样子很像“几”,只是稍低,可坐可倚,但不可躺。
18、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19、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唐·李白《赠孟浩然》
20、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1、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2、《旧唐书.穆宗纪》还记载:“群臣请立太子,上于紫宸殿御大绳床见百官。”这是说,唐穆宗躺在大绳床上接见群臣。
3、床前明月光,李白睡的香。梦见牛魔王,吓的拉裤裆。
4、可见,李白对“胡床”很熟悉,也多用到自己诗中。一般来说,他应该即便把《静夜思》这首诗改为七言,亦断断不会省略一个字,把“胡床”说成“床”的。
5、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诗人李白在似醒非醒的状态中,误把月亮照射在地上的银色光当成了白霜。
6、《月下独酌》【唐】李白
7、这句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感情色彩,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李白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文学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之一,被广泛传颂和引用。
8、明月出天山,迷茫云海间。
9、而且在晚上。这里是为了突出思乡之情
10、《关山月》【唐】李白
11、这句诗的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思考生命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床前的明月光象征着理想和追求,而地上的霜则象征着困难和挫折。诗人通过这个意象,表达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和挫折,但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理想和追求的执着和坚定。
1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3、床前明月光这句诗出自李白《静夜思》,《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
14、答:是的。床前明月光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诗作《静夜思》里面的一首诗,在夜晚,看着洒落在床前的明月,不由想起家乡,表达了诗人四乡的愁绪,这句诗用了白描的手法,直接描写,让读者一眼就能够想象出当时的场景,全文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5、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16、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7、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唐·李白《三五七言/秋风词》
18、“床前明月光的床的意思?”
1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0、这首诗的第一句“床前明月光”,是在描述李白在卧室内看到了明月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