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胃病,主要表现为胃黏膜腺体减少、胃壁变薄,伴随消化功能下降,很多患者确诊后最关心的问题是:这种病能否“根治”?萎缩性胃炎属于慢性病变,其治疗目标并非完全“逆转”萎缩,而是阻止病情进展、修复黏膜、缓解症状,并降低癌变风险,通过系统、规范的治疗和长期管理,多数患者可以实现临床治愈,有效控制疾病。
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复杂,常见包括幽门螺杆菌(Hp)感染、自身免疫异常、长期胆汁反流、不良饮食习惯等,胃黏膜一旦萎缩,部分腺体可能无法完全再生,因此医学上更强调“控制”而非“彻底根治”,但通过积极干预,可以显著改善胃部环境,促进黏膜修复,甚至部分逆转肠上皮化生等前病变。
Hp感染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元凶,标准治疗方案是含铋剂的四联疗法(两种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铋剂),疗程通常为14天,根除Hp后可显著减缓胃黏膜萎缩进展,降低炎症水平。
中医认为萎缩性胃炎多属“胃痞”“虚劳”,通过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的中药(如黄芪、白术、三七)配合针灸,可改善胃部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许多研究显示中药能延缓萎缩进展。
早期轻度萎缩性胃炎通过规范治疗,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病理学上的逆转,但中重度萎缩或伴随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时,完全逆转较难,重点应放在阻断癌变路径上,定期胃镜监测(建议1-2年一次)至关重要,必要时可进行内镜下微创治疗(如黏膜剥离术)切除高危病变。
萎缩性胃炎虽难以完全“根治”,但通过现代医学手段和持续健康管理,完全可以实现疾病稳定、症状消失、生活质量提升,关键步骤包括:规范杀菌、保护胃黏膜、定期复查、调整生活习惯,与消化科医生保持沟通,制定个性化方案,才是应对这一慢性病的正确方式。
健康提示:本文仅供参考,具体治疗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