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对中国乃至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孔子的年龄,历史记载明确:他享年73岁(虚岁),这一数字不仅代表了他生命的长度,更象征着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成就。
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具体时间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他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一名低级贵族,母亲颜徵在则出身平民,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家境衰落,他由母亲抚养长大。
少年时期的孔子勤奋好学,尤其对周礼充满兴趣,他曾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15岁时,他已立志钻研学问,并广泛学习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孔子30岁左右开始收徒讲学,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私人教育家之一,他主张“有教无类”,即教育应面向所有人,不分贵贱,他的弟子众多,著名的有颜回、子路、子贡等,后世称为“七十二贤”。
在政治方面,孔子曾担任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职,他推行“仁政”,主张以德治国,但因与权臣季氏政见不合,最终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生涯。
从55岁到68岁,孔子带领弟子游历卫、宋、陈、蔡、楚等国,试图寻找能采纳其政治主张的君主,但均未成功,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的无奈。
公元前484年,68岁的孔子回到鲁国,专注于整理典籍和教学,他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作《春秋》,奠定了儒家经典体系的基础。
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享年73岁(虚岁),临终前,他感叹:“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礼记·檀弓上》)表达了对理想未竟的遗憾。
孔子虽逝,但他的思想影响深远,汉代以后,儒家学说成为官方正统,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他的教育理念、伦理道德观(如“仁”“礼”)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东亚社会。
孔子的一生,从15岁立志求学,到73岁逝世,经历了政治挫折、教育实践与文化传承,他的年龄不仅是一个数字,更代表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正如他所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这种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