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线-

首页 > 评语 / 正文

刷牙出血,别不当回事!刷牙出血是什么原因

2025-09-07 14:42:06 评语

刷牙时发现牙龈出血,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刷得太用力了”,但事实上,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警报,刷牙出血通常与口腔问题相关,但也可能暗示全身性疾病,忽视这一症状,不仅会导致口腔健康恶化,还可能延误其他疾病的治疗,本文将详细解析刷牙出血的常见原因、潜在风险及应对措施,帮助你全面理解这一现象。

口腔局部因素:最常见的“元凶”

  1. 牙菌斑和牙结石堆积
    牙菌斑是牙齿表面的细菌薄膜,若不及时清洁,会硬化形成牙结石,牙结石刺激牙龈,引发炎症(牙龈炎),导致牙龈红肿、脆弱,刷牙时容易出血,据统计,80%以上的刷牙出血与牙龈炎相关。

  2. 刷牙方式不当
    用力过猛或使用硬毛牙刷会损伤牙龈组织,尤其是横向刷牙的习惯,容易导致牙龈萎缩和出血。

  3. 牙周病进阶
    若牙龈炎未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牙周炎,此时不仅出血加剧,还会出现口臭、牙齿松动等症状,甚至导致牙齿脱落。

  4. 其他口腔问题
    如龋齿(蛀牙)、口腔溃疡、假牙不适或智齿冠周炎等,也可能因局部刺激引发出血。

全身性因素:隐藏的“信号灯”

  1. 血液疾病
    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等血液病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牙龈自发性或轻微刺激后出血,若出血频繁且伴有无力、发热等症状,需高度警惕。

  2. 激素水平变化
    孕期女性因雌激素水平升高,牙龈血管通透性增加,更易出血(妊娠期牙龈炎),青春期或服用避孕药时也可能出现类似情况。

  3. 维生素缺乏
    维生素C(缺乏易导致坏血病)和维生素K(参与凝血)不足会削弱血管壁强度和凝血功能。

  4. 药物影响
    抗凝血药(如阿司匹林、华法林)或某些降压药可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出血风险。

  5. 系统性疾病
    糖尿病(降低免疫力,易发感染)、肝病(影响凝血因子合成)或心血管疾病患者,也可能出现牙龈出血。

如何应对?从自查到专业治疗

  1. 初步自查与调整

    • 改用软毛牙刷,学习巴氏刷牙法(牙刷与牙齿呈45度角轻柔打圈)。
    • 使用牙线替代牙签,避免损伤牙龈。
    • 观察出血频率:若仅偶尔发生且无其他症状,可能为轻微牙龈炎。
  2. 专业诊疗必要性

    • 若出血持续1周以上,或伴牙龈肿痛、口臭,需立即就医,牙医会通过洁牙(洗牙)去除牙结石,并评估牙周状况。
    • 若口腔检查无异常,但出血反复,可能需转诊至内科进行血液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测试)。
  3. 长期预防策略

    • 每年1-2次洁牙,定期口腔检查。
    • 均衡饮食,补充维生素C(柑橘类水果)和K(绿叶蔬菜)。
    • 控制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患者维持血糖稳定)。

小症状背后的大健康

刷牙出血绝非小事,它可能是口腔健康的“黄牌警告”,或是全身疾病的“冰山一角”,及时关注并采取行动,不仅能守护笑容,更能为整体健康筑牢防线,健康的牙龈从不流血,善待它们就是善待自己。

参考资料:中华口腔医学会《牙周病防治指南》、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报告。

网站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