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是一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疾病,因最早发现于地中海沿岸地区而得名,但实际广泛分布于全球多个地区,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区域,如东南亚、中东和非洲,该病的本质是由于遗传缺陷导致血红蛋白(Hb)的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进而引发红细胞寿命缩短、慢性溶血性贫血及一系列并发症,根据受累的珠蛋白链类型,地中海贫血主要分为α-和β-地中海贫血两大类,-型更为常见且临床意义重大。
病因与遗传机制
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这意味着,患者必须从父母双方各继承一个异常基因(突变等位基因)才会发病,若仅携带一个突变基因,则为无症状的携带者(杂合子),但可能将致病基因传递给后代。
- α-地中海贫血:由于人类16号染色体上的α-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突变,导致α-链合成减少,正常人有两个α-基因(共4个等位基因),缺失数量不同则临床表现各异,从无症状携带者到致命性胎儿水肿综合征不等。
- β-地中海贫血:源于11号染色体上的β-珠蛋白基因突变,导致β-链合成不足,根据剩余β-链的合成能力,可分为轻型(minor)、中间型(intermedia)和重型(major),重型患者通常需依赖定期输血维持生命。
临床表现与分型
- 轻型地中海贫血:患者通常无症状或仅有轻度贫血,易被忽略,但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小红细胞症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
- 中间型地中海贫血:贫血程度中等,可能伴随脾肿大、骨骼变形和生长发育迟缓,部分患者需间歇输血。
- 重型地中海贫血:出生后6个月左右开始出现严重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特殊面容(如额部隆起、颧骨增高),并易发生感染和心力衰竭,若不治疗,患儿多在童年期夭折。
诊断与筛查
诊断需结合家族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 血常规显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 血红蛋白电泳可检测异常血红蛋白带(如HbA2升高、HbF增多);
- 基因检测能明确突变类型,尤其适用于产前诊断和高风险家庭筛查。
在流行地区(如中国南方),婚前或孕前携带者筛查是预防重症患儿出生的关键措施。
治疗与管理
目前地中海贫血尚无根治方法,但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 定期输血:重型患者需每2-4周输注红细胞,维持血红蛋白水平;
- 祛铁治疗:长期输血导致铁过载,需使用祛铁剂(如去铁胺、地拉罗司)防止器官损伤;
-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适用于配型相合的年轻患者;
- 基因疗法:新兴技术如CRISPR/Cas9基因编辑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为未来治疗带来希望。
支持治疗如脾切除、补充叶酸及并发症管理也至关重要。
预防与社会意义
地中海贫血的防治重在预防,通过普及遗传知识、推广携带者筛查和产前诊断,可有效减少重症患儿的出生,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对社会而言,提高诊疗可及性、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如输血和祛铁治疗费用高昂)仍需多方努力。
地中海贫血是一种可防可控的遗传病,早期诊断、科学治疗与遗传咨询相结合,能够帮助患者改善预后,并最终降低该病在人群中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