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胃里的“隐形破坏者”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螺旋形细菌,专性寄生于人类胃黏膜中,它是全球范围内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主要致病元凶之一,据统计,全球约50%人口感染此菌,但多数人无症状,这种微小的细菌是如何在强酸环境中生存并引发疾病的?其致病机制复杂而精妙,涉及黏附、毒素释放、免疫逃逸等多重手段。
突破胃酸屏障:幽门螺旋杆菌的生存策略
胃内pH值通常低于2,这种强酸环境能杀死大多数微生物,但幽门螺旋杆菌通过以下方式存活:
- 尿素酶分解尿素:细菌分泌大量尿素酶,将胃内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氨中和胃酸,在菌体周围形成“碱性保护罩”。
- 螺旋结构与鞭毛:其螺旋形身体可钻入胃黏膜黏液层,鞭毛提供动力,帮助细菌避开胃酸直接侵蚀。
黏附与定植:细菌的“扎根”手段
幽门螺旋杆菌通过表面黏附素(如BabA、SabA蛋白)与胃上皮细胞的特定受体结合,实现长期定植,这种黏附会:
- 破坏胃黏膜的紧密连接,导致屏障功能受损。
- 触发炎症信号通路(如NF-κB),促使细胞释放炎性因子(IL-8、TNF-α)。
毒素攻击:直接损伤胃组织
- 空泡毒素(VacA):
- 在胃上皮细胞膜上形成孔洞,导致细胞空泡化、凋亡。
- 抑制T细胞功能,削弱免疫应答。
- 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
- 通过IV型分泌系统注入宿主细胞,干扰细胞信号传导。
- 长期感染可能诱发细胞异常增殖,增加胃癌风险。
免疫逃逸:慢性感染的根源
幽门螺旋杆菌通过多种方式逃避宿主免疫清除:
- 伪装抗原:模拟宿主细胞成分,减少免疫系统识别。
- 调节炎症反应:既引发局部炎症(如中性粒细胞浸润),又抑制全身免疫,形成慢性感染。
疾病进展:从胃炎到胃癌
- 慢性浅表性胃炎:初期感染引发轻度炎症,可能无症状。
- 萎缩性胃炎与肠化生:长期感染导致胃腺体破坏,正常组织被纤维化或肠型细胞替代(癌前病变)。
- 胃癌:CagA阳性菌株与胃腺癌密切相关,尤其与遗传易感人群叠加时风险更高。
预防与治疗:如何应对?
- 诊断:尿素呼气试验、胃镜活检是金标准。
- 治疗:三联或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但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
- 预防:注意饮食卫生(分餐制、避免生食),高危人群建议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