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夕阳西下"是一个充满画面感的意象,常被用来描绘黄昏时分的壮美与苍凉,许多人读到或听到这句诗时,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下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两句诗出自元代著名戏曲家、散曲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以其凝练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
《天净沙·秋思》全文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却通过一系列意象的叠加,勾勒出一幅凄凉的秋日羁旅图,马致远通过"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衰败、孤寂的氛围,而"小桥流水人家"则隐约透出一丝温馨,与游子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主题,将游子思乡的愁绪推向高潮。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所以广为流传,原因在于:
"夕阳西下"并非马致远的独创,早在唐代诗歌中就有类似表达。
这些诗句中的夕阳意象或壮美,或哀婉,但马致远的"夕阳西下"因其与"断肠人"的紧密结合,更具感染力。
"夕阳西下"已不仅是一个文学意象,更成为流行文化中的常用表达。
"夕阳西下"的下一句之所以被频繁追问,是因为: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情感的凝结,它让我们看到古人对家园的眷恋,也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偶尔停下脚步,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愁思,下次再听到"夕阳西下"时,不妨默念出下一句,体会马致远笔下的那份苍凉与深情。